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轉型:和諧與衝突
- 前言
-
第一章 利益开放、制度创新与政治改革
-
一、开放政体与中国的政治转型
-
二、渐进开放与中国政治转型
-
三、第四代的政治改革观
-
四、中国制度创新的核心当为政治改革
-
五、中国政治改革的新动向
-
六、治理利益社会需要开放政治
-
七、公共财政制度和中国的政治改革
-
八、政府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
九、政治改革要以国家制度建设为中心
-
十、中国的媒体开放与政治变革
-
十一、政协改革与政治机构的协调
-
十二、要正确处理内外部改革之间的关系
-
十三、中国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
第二章 变革中的精英政治
-
一、赵紫阳与当代中国之命运
-
二、胡耀邦与当代中国政治
-
三、胡耀邦、赵紫阳与中国政治的平衡
-
四、接班人制度还有最艰难的一步
-
五、中国权力交接班制度的深化
-
六、为什么又传出中共权力斗争说
-
七、对陈良宇案应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
-
第三章 过程开放与执政党转型
-
一、中国要明确政治改革“路线图”
-
二、为什么说中共要转变成为一个开放的政治过程
-
三、中国的转型与对执政党的新挑战
-
四、大民主、小民主和执政党能力建设
-
五、朱镕基的铁腕与温家宝的泪
-
六、党的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
七、高官问责与中共新政治文化
-
八、中国干部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
九、对干部“知识化”的质疑
-
十、四中全会与党、政、军关系的变化
-
-
第四章 人本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复兴
-
一、为什么必须重建意识形态?
-
二、社会转型要求中国重建意识形态
-
三、人本社会主义与中共新意识形态
-
四、为什么中国要走人本社会主义道路?
-
五、中国有没有第三条道路?
-
六、新自由主义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唯一选择
-
七、回到邓小平?
-
-
第五章 文化崛起与道德重建
-
一、为什么要追求“文化崛起”?
-
二、中国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
三、谁最需要孔子学院?
-
四、政治的道德与道德的政治
-
五、道德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
六、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第一部分)
-
七、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第二部分)
-
-
第六章 中央地方关系向何处去?
-
一、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重建
-
二、中国中央集权要有制度创新
-
三、地方制度创新要求改革中央地方关系
-
四、谨防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权地方化
-
五、中国:是谁“瓜分”了中央的权力?
-
六、中国要建设现代国家制度来解放人民
-
七、依法行政与维护中央权威
-
八、“浙江模式”值得深思
-
-
第七章 发展、分化与腐败
-
一、“发展”就是硬道理
-
二、民生经济是中国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
三、中国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
-
四、为什么中国的收入分配得不到有效改善?
-
五、中国企业改革战略出了什么问题
-
六、从外部贸易纠纷到内部贫富分化
-
七、谨防既得利益对政权的挟持
-
八、腐败与战争
-
九、矿难、国家与执政方式
-
十、赌场、核武与民主
-
-
第八章 公正、正义与和谐
-
一、为什么要提建设“和谐社会”?
-
二、社会的分化要由民主来纠正
-
三、民主不会忘掉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
四、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
-
五、中共的公平经济学
-
六、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和谐社会
-
七、中国和谐社会要求重建社会契约
-
八、五中倡议社会主义新农村
-
九、中国和谐社会有待于进一步制度创新
-
-
第九章 转型中的社会力量
-
一、中国社会改革应当扶植社会力量
-
二、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意义
-
三、开放社会对封闭政治的挑战
-
四、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社会抗议运动?
-
五、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
六、一场社会革命蓄势待发吗?
-
七、“颜色革命”触发第四波民主浪潮?
-
八、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社会
-
九、中国自由主义为什么呈现“病态”?
-
十、改革与中国自由主义的未来
-
十一、“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的领导权
-
-
第十章 教育改革及其后果
-
一、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
-
二、中国教育面临深层危机
-
三、中国教育改制面临制度制约
-
四、高校巨债折射出中国决策体制的弊端
-
-
第十一章 香港民主化与国家整合
-
一、香港的“另类民主”化
-
二、中央的香港政策应当转变
-
三、要对香港民主化进行理性考量
-
四、董建华辞职:谁的管治危机?
-
五、香港管治与政党政治
-
六、香港能否回到港英管治模式?
-
七、香港的大局面与大趋势
-
八、香港政改方案流产后的政治思考
-
九、港澳管治模式中的经济因素再考量
-
- 郑永年的其它著作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