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 書中研究之中國當代小說家余易木、張賢亮、禮平、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皆有一定影響力和顯著性。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出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了個人見解。
行銷分類 中國大陸當代小說家、文學評論、現當代華文文學研究叢書
目標讀者群 對現代中國小說、文學的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或研究者
書籍推薦人
封面文案
本書特色 1. 書中研究之中國當代小說家余易木、張賢亮、禮平、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皆有一定影響力和顯著性。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出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了個人見解。
作者簡介 王德領
男,1970年10月生於山東嘉祥。在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州大學學報》、《南方文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已出版學術專著《重讀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紀文學》、《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1976-1985)》等。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了作者近五年來發表的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的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二十世紀八○年代一些有爭議的作家作品的重評,這是在新世紀語境裡對八○年代作品的重新解讀,涉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余易木的《春雪》、《初戀的回聲》,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等。二是對九○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的評論與研究,所涉及的作家有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將作品放置到當時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並將研究對象注入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注重文學研究與生命的關聯。
序 自序──文學研究與生命的血色
我所棲身的西四,老北京的風貌猶存。這些元代的胡同,大體還保持著最初的樣貌,如同跨越古今的幽深的時光長廊。一些老樹枝椏遒勁,已在那裡矗立了二、三百年。有的四合院門口硯臺形的門墩在提醒人們這裡曾是古代一個文官的府邸。有時在胡同裡可以看見滿面皺紋的滄桑老人,站在門口唱上幾句京劇,悠悠的,帶著古韻,卻已是不成調的絲竹,被胡同裡駛過的汽車馬達聲掩蓋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出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了個人見解。
行銷分類 中國大陸當代小說家、文學評論、現當代華文文學研究叢書
目標讀者群 對現代中國小說、文學的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或研究者
書籍推薦人
封面文案
本書特色 1. 書中研究之中國當代小說家余易木、張賢亮、禮平、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皆有一定影響力和顯著性。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出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了個人見解。
作者簡介 王德領
男,1970年10月生於山東嘉祥。在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州大學學報》、《南方文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已出版學術專著《重讀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紀文學》、《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1976-1985)》等。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了作者近五年來發表的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的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二十世紀八○年代一些有爭議的作家作品的重評,這是在新世紀語境裡對八○年代作品的重新解讀,涉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余易木的《春雪》、《初戀的回聲》,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等。二是對九○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的評論與研究,所涉及的作家有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將作品放置到當時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並將研究對象注入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注重文學研究與生命的關聯。
序 自序──文學研究與生命的血色
我所棲身的西四,老北京的風貌猶存。這些元代的胡同,大體還保持著最初的樣貌,如同跨越古今的幽深的時光長廊。一些老樹枝椏遒勁,已在那裡矗立了二、三百年。有的四合院門口硯臺形的門墩在提醒人們這裡曾是古代一個文官的府邸。有時在胡同裡可以看見滿面皺紋的滄桑老人,站在門口唱上幾句京劇,悠悠的,帶著古韻,卻已是不成調的絲竹,被胡同裡駛過的汽車馬達聲掩蓋
王德領
男,1970年10月生於山東嘉祥。在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州大學學報》、《南方文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已出版學術專著《重讀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紀文學》、《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1976-1985)》等。
- 自序 文學研究與生命的血色
-
輯一
-
以血書者:余易木論
-
對正統的偏離:反思歷史與重建個人精神維度―重評《晚霞消失的時候》
-
性與政治的複雜纏繞―重評張賢亮80年代的小說
-
莫言與幻覺現實主義
-
-
輯二
-
反現代性的寫作:「人」與「物」關係的重新定位―紅柯的《生命樹》漫評
-
身體、政治意識形態與精神高地的構建―以寧肯的《天‧藏》為中心
-
新世紀邊疆題材創作的幾種視角
-
繁華過後是清寂―對80後寫作群體的思考
-
現實如何照進小說
-
漢字的舞蹈與瑰奇的想像力―讀《千雯之舞》想到的
-
山狼海賊―潛進大海深處的寫作
-
細數月光下的苦難與不幸―評劉慶邦的《遍地月光》
-
尋找自己的「卡拉」―陳瑤創作簡論
-
在清冽與渾濁之間―魯敏小說散論
-
-
輯三
-
存在與言說―與寧肯的對話
-
馬克斯‧布羅德筆下的卡夫卡
-
《鋼琴教師》―女性生存的寓言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