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這本書有四個單元:文學思想篇、文體與創作篇、接受與評點篇、附錄,共計十七篇論文。討論範圍以宋代古文為重心,自中唐以迄清朝初年,其中歐陽脩、
蘇軾、曾鞏的討論尤多,朱熹、呂祖謙、辛棄疾次之。
書中提出了北宋古文家繼承「道統」而非「文統」的説法,這是還原至創作者自身立場所得出來的結論。又討論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的接受傳統,
釐清後來筆記説法的真假,還原史事真貌。又整理曾鞏文集的女性材料,從中探討北宋女性的生命價值。另考察呂祖謙《古文關鍵》批評術語的運用情形,瞭解
古文選本的用途。多篇論文都是熟讀原典而後完成論述,論述過程和論點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能對讀者有些助益,值得參考。
蘇軾、曾鞏的討論尤多,朱熹、呂祖謙、辛棄疾次之。
書中提出了北宋古文家繼承「道統」而非「文統」的説法,這是還原至創作者自身立場所得出來的結論。又討論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的接受傳統,
釐清後來筆記説法的真假,還原史事真貌。又整理曾鞏文集的女性材料,從中探討北宋女性的生命價值。另考察呂祖謙《古文關鍵》批評術語的運用情形,瞭解
古文選本的用途。多篇論文都是熟讀原典而後完成論述,論述過程和論點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能對讀者有些助益,值得參考。
- 黃 序
- 自 序
-
文學思想篇
-
中唐入北宋時期古文家的「道統」說
-
一、前言
-
二、中唐時期「道源」觀念的展開
-
三、北宋初期「道」、「文」對舉觀念的萌生
-
四、結語
-
-
北宋古文家繼承「道統」而非「文統」說
-
一、前言
-
二、古文家重「道」的文學觀
-
三、道學家對古文家的錯誤認知
-
四、北宋古文家「道統」地位的確立
-
五、結語
-
-
蘇軾惠州時期的思想變遷與會通
-
一、前言
-
二、蘇軾一貫堅持的生活態度
-
三、蘇軾得自儒家的思想觀念
-
四、蘇軾道家觀念的呈現
-
五、蘇軾佛家觀念的呈現
-
六、結語
-
-
朱熹的文學意圖初探
-
一、前言
-
二、學術身分的認同
-
三、文學方面的見解
-
四、結語
-
-
-
文體與創作篇
-
北宋碑記文的發展
-
一、前言
-
二、碑記文的定義及其特質
-
三、北宋以前碑記文的發展
-
四、北宋碑記文的寫作流變
-
五、結語
-
-
歐陽脩古文的創作階段及風格嬗變
-
一、前言
-
二、歐陽脩古文創作分期的考察
-
三、從歐陽脩詩詞創作階段的觀點進行佐證
-
四、歐陽脩古文五個創作階段的風格意義
-
五、結語
-
-
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
-
一、前言
-
二、盟主地位的接受
-
三、創作生命層境的提升
-
四、文體書寫的思考方式
-
五、結語
-
-
歐、蘇文本互動之考察──兼論蘇軾對歐陽脩的理解
-
一、前言
-
二、關於「正統」的討論
-
三、關於「朋黨」的討論
-
四、關於〈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用典的討論(略)
-
五、關於歐陽脩心境的討論
-
六、關於歐陽脩文學評價的討論
-
七、關於六一居士形象的討論
-
八、結語
-
-
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接受研究
-
一、前言
-
二、文本意義:「孟軻之風」的深受肯定
-
三、「皋陶殺人」的史事本意辯證
-
四、〈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接受傳統
-
五、結語
-
-
曾鞏筆下的女性書寫的追求──一個來自儒家生命的思索
-
一、前言
-
二、儒家教養所構成的曾鞏對女性的觀點
-
三、曾鞏女性書寫的主要載體
-
四、曾鞏評述女性的寫作方式
-
五、曾鞏女性書寫的特色
-
六、結語
-
-
辛稼軒「以文為詞」的現象及其在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
一、前言
-
二、「以文為詞」的指涉意義
-
三、稼軒「以文為詞」的描述與規範
-
四、東坡「以詩為詞」與稼軒「以文為詞」
-
五、稼軒「以文為詞」的影響與評價
-
六、結語
-
-
-
接受與評點篇
-
綱目與血脈──呂祖謙《古文關鍵》的評文觀點初探
-
一、前言
-
二、「綱目」與「血脈」的重要
-
三、「綱目」的定義與效用
-
四、「血脈」的定義與效用
-
五、「綱目」與「血脈」交互作用的考察
-
六、結語
-
-
評點學之筆法研究──從呂祖謙到金聖歎
-
一、前言
-
二、評點筆法的形成:呂祖謙現象
-
三、呂祖謙《古文關鍵》之影響
-
四、古文/詩詞/小說:評點筆法的轉向
-
五、評點筆法的集大成:金聖歎現象
-
六、結語
-
-
陳衍《石遺室論文》論宋代古文
-
一、陳衍及其著述
-
二、《石遺室論文》論宋代古文
-
三、結語
-
-
-
附 錄
-
畫荻刺字見慈暉──歐母、蘇母與岳母
-
一、歐陽脩的母教
-
二、蘇軾的母教
-
三、岳飛的母教
-
四、結語
-
-
〈稼說送張琥〉文中「不幸」宜作何解?(胡楚生、王基倫)
-
宋朝三類不同的遺民心態
-
一、北宋初年的遺民情結
-
二、南宋初年的遺民情結
-
三、南宋亡國前後的遺民情結
-
-
參考文獻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