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此論是佛陀一切種智的最佳證明。 當佛陀證悟了《發趣論》的真理,智慧和力量徹底的展現之後,才開始為眾生說法。 《發趣論》是七論最後一部,也是「論王」。佛陀在思惟前六論時,因為智慧太強,論典的義理範圍不夠廣,以致光明無法顯現,佛陀的智慧還無法全然暢遊其中,就像水的深度不夠一樣。一直到思惟《發趣論》之時,由於可用各種角度來看一切法的各種可能性,所以盡情暢遊其中,佛陀才大放光明。 佛陀在《發趣論》裡頭清楚地告訴我們,生起這個法以後,接著就會生起那個法,生起那些法以後接著又會生起什麼法,什麼心生起以後接著生起什麼樣的心。這些心的前後相互關聯的各種情形,都有詳盡的說明,我們將這些過程稱作「心路過程」,佛陀就這樣地一路教導下來。 除了佛陀以外,再也沒有其他人能夠釐清這些道理了。藉由《發趣論》的法義,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不變實體的存在,沒有眾生,只有身和心的前後連貫互動過程,純屬法性的生滅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發生的主因與助緣。 雖然說身心都是生滅現象,但是這些生滅並非毫無章法可言。由於有這個原因才得到這樣的果報,因為有這樣的心才產生這樣的色法等等,用因緣觀條理清晰地告訴我們。我們若能跟隨著佛陀的智慧,思惟並理解這些道理,也能像古聖先賢一樣證得阿羅漢果。 本書特色一、唯一獲得緬甸寺院正式授權版本,最完整最專業的翻譯。 二、被南傳佛教界公認將《發趣論》二十四緣講述得最深入淺出的寶藏。長老非常善巧地將《發趣論》結合生活經驗所作的通俗演講,藉著許多本生經內的故事來說明阿毗達摩的法義,故事淺白易讀,蘊含深刻的佛法哲理於其中,十分吸引人。 三、最貼近人性現實、不高談闊論的切入。看似嚴肅的長老,善用方便法,對出家比丘說嚴格的梵行;鼓勵在家居士做好五戒十善,夫妻之間要恩愛。他舉了本生經的兩個故事說明不善心成就善業之例,也就是佛陀和耶輸陀羅的前生。也藉此反駁佛教界的誤解陋習——女人罪過大,而讚嘆女人的慈悲和智慧,對佛陀歷劫來累積波羅蜜的幫助甚大。 四、《發趣論》的威德力。可以從三個明顯的方面來看:第一,它所闡述的法義非常殊勝奧妙;第二,是有威德力的天人及梵天們禮敬的法義;第三,它是佛法住世的第一支先鋒部隊。
- 推薦序
- 譯者序
- 序言
- 第一講 一切種智的代表
-
第二講 立善因,以法為所緣
-
01.因緣
-
02.所緣緣
-
-
第三講 統領一切法的王
-
03.增上緣
-
04.無間緣
-
05.等無間緣
-
-
第四講 打死一隻蚊子,需要一兆的嗔心
-
06.俱生緣
-
07.相互緣
-
08.依止緣
-
-
第五講 善會支持惡,惡也會支助善
-
09.親依止緣
-
10.前生緣
-
11.後生緣
-
-
第六講 好命或歹命的產生過程
-
12.數數習行緣
-
-
第七講 最強的心之力量
-
13.業緣、14.「果報緣」之一
-
-
第八講 掌握業緣,才能隨心所欲
-
13.業緣、14.「果報緣」之二
-
-
第九講 智慧與精進才是改命的關鍵
-
13.業緣、14.「果報緣」之三
-
-
第十講 支柱身心健康的要素
-
15.食緣
-
-
第十一講 生命各領域的掌控者
-
16.根緣之一
-
-
第十二講 轉業
-
16.根緣之二
-
-
第十三講 決定成為男或女的關鍵
-
16.根緣之三
-
-
第十四講 善和不善的禪那
-
17.禪那緣
-
-
第十五講 世界和生命的生滅過程
-
18.道緣之一
-
-
第十六講 一定要建立的正見
-
18.道緣之二
-
-
第十七講 步行中觀生滅
-
19.相應緣
-
20.不相應緣
-
21.有緣
-
22.無有緣
-
23.離去緣
-
24.不離去緣
-
- 參考資料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