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譯者與學者:香港與大英帝國中文知識建構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019048639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 引用檔案名稱及出處
  • 緒論
    • 1.1 譯者與學者:譯者歷史研究的轉向
    • 1.2 翻譯研究
    • 1.3 翻譯與漢學、中國研究或中文知識?
  • 第二章 譯者作為學科推手:斯當東
    • 2.1 作為譯者的漢學家:斯當東及他的歐洲視野
    • 2.2 英法漢學之爭:馬禮遜圖書與倫敦大學學院
    • 2.3 斯當東的推薦:英國首個中文教席成立及首任中文教授修德
    • 2.4 鴉片戰爭前的漢學水平:漢字源於埃及說
    • 2.5 斯當東成立漢學的決心:鴉片戰爭譯者不足及《南京條約》中英版本不符
    • 2.6 英國外交部學生翻譯課程的濫觴
  • 第三章 隱身的譯者:飛即
    • 3.1 飛即的家世:從「番婦入城」到拯救夷商
    • 3.2 譯者作為調解人:鴉片戰爭與港英殖民地暴動
    • 3.3 翻譯與監視華人:香港登記署成立及登記條例通過
    • 3.4 棄譯從醫:國王學院首任中文教授
    • 3.5 馬禮遜教育協會基金與香港聖保羅書院
    • 3.6 翻譯醜聞:十九世紀中葉雙面譯員高和爾
  • 第四章 漢學家與漢字國際化:威妥瑪
    • 4.1 威妥瑪在香港及其學習粵語的過程
    • 4.2 威妥瑪提出改革「中國學生譯員計劃」的內容
    • 4.3 文史知識、語言及文化翻譯課程
    • 4.4 威妥瑪的學術野心
    • 4.5 外交部作為權力贊助人
  • 第五章 漢學知識與實用課程:理雅各的官學生譯員計劃
    • 5.1 殖民地部翻譯官學生計劃:理雅各的角色
    • 5.2 殖民政府的管治危機
    • 5.3 1861年課程的正式成立、內容及困難
    • 5.4 牛津計劃
    • 5.5 面向本土還是迎合中國?-官話及廣府話之爭
  • 第六章 總結
  • 謝辭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