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歷久常新的文化活動,
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所謂的「時代性」,
而是在於「時代性」的超越。
中國文學批評自有源遠流長的傳統,作者相信它是一個生生不息,日益壯大的活的傳統,藉由對它的重新檢視,或許最能啟示我們抉擇,甚至開創自己的方向。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此一方興未艾的文學批評的活傳統;第二部分則集中在凸顯梁啟超和王國維在近代中國文學批評形成之際,對於傳統批評的承先啟後之努力所達致的成就,以及因而形成的典型的對立;第三部分為附錄。在這些短論與演講中,作者始終關切文學與時代,與現實的若即若離的關係,這個問題顯然正觸及「言志」傳統與「神韻」傳統的對立。
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所謂的「時代性」,
而是在於「時代性」的超越。
中國文學批評自有源遠流長的傳統,作者相信它是一個生生不息,日益壯大的活的傳統,藉由對它的重新檢視,或許最能啟示我們抉擇,甚至開創自己的方向。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此一方興未艾的文學批評的活傳統;第二部分則集中在凸顯梁啟超和王國維在近代中國文學批評形成之際,對於傳統批評的承先啟後之努力所達致的成就,以及因而形成的典型的對立;第三部分為附錄。在這些短論與演講中,作者始終關切文學與時代,與現實的若即若離的關係,這個問題顯然正觸及「言志」傳統與「神韻」傳統的對立。
- 「學術研究叢刊」出版緣起
- 2005年版序
- 1987年版序
-
第一輯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草萊初闢
-
一、舊學嬗變
-
二、文學革命
-
-
第三章 規模始具
-
一、文學史的建立
-
二、批評史的整理
-
三、史傳批評的豐收
-
四、美學知覺的興起
-
五、新文學的檢討
-
-
第四章 復興基地的發展
-
一、史傳批評與境界說的承揚
-
二、新批評與比較文學的盛行
-
三、其他方面
-
-
-
第二輯 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趨向
-
第五章 梁啟超、王國維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趨向
-
一、前言
-
二、文學論
-
三、一個暫時的結論
-
-
第六章 從梁啟超與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典範
-
一、前言
-
二、知識論的立場與背景:真理的概念
-
三、作品性質和批評的主體與層次
-
四、結論:一些擬測與批評
-
-
-
第三輯 短論與演講
-
第七章 文學反映現實嗎?
-
第八章 生命情調的分享:談文學欣賞
-
一、文學與哲學的爭議
-
二、文學異於哲學的特質
-
三、文學關注的幾個層次
-
四、〈春日偶成〉的生命情調
-
五、〈石壕吏〉的生命情調
-
六、文學創作是:同情與愛的行動
-
七、文學欣賞是:生命情調的分享
-
-
第九章 五四與新文學運動的再思
-
一、新文學運動的濫觴
-
二、白話文學史的影響
-
三、新文學運動和古文運動
-
四、結論
-
-
第十章 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的時代使命
-
-
第四輯 文學研究的當代處境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
-
第十一章 文學研究的當代處境
-
一、從「批評的時代」到「文學的死亡」
-
二、諸「理論」的基本取向
-
三、對諸「理論」的質疑
-
四、文學研究的規格化
-
五、「理論」的未經檢證
-
六、「理論」的「語境」功能
-
七、「理論」的規範「詮釋社群」
-
八、「信仰自由」與「理論性」的反省
-
-
第十二章 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
-
一、理論反省下的三種策略
-
二、臺灣學者的建樹
-
三、本章論介的重點與背景
-
四、王夢鷗的《文學概論》
-
五、高友工論「美感經驗」
-
六、唐君毅論「文學意識」
-
七、曾昭旭論「創作與批評」
-
八、柯慶明的《文學美綜論》
-
九、結語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423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