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一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以来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思考心得。34篇代表性论文,共分为“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犯罪体系与刑法教义”、“刑事政策与出罪入罪”以及“刑罚改革与死刑控制”四编。该书的出版,一方面为读者理解、学习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了集中的材料;同时,经过梳理后的文集,也为作者自己正视、反思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对进一步提升作者自己的研究,推进该学科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 版权信息
- 作为刑法限制科学的刑法学(代自序)
-
第一章 刑法价值论
-
第一节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关于刑法价值的追问
-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刑法绝对工具价值批判
-
第三节 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刑法价值重塑
-
-
第二章 刑事立法论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与刑事立法活性化、犯罪圈扩张
-
第二节 刑法修正的维度与策略
-
第三节 犯罪圈扩大立法趋向的实践合理性
-
第四节 刑法修正不足与修法模式反思
-
-
第三章 罪刑法定论
-
第一节 刑法合宪审查与罪刑法定
-
第二节 现代罪刑法定对刑法的合宪性制约
-
第三节 中国罪刑法定的扭曲及其合宪审查机能缺损
-
-
第四章 刑法解释论
-
第一节 引言——为什么要重视刑法解释
-
第二节 刑法解释的基点——刑法文本及其特殊性
-
第三节 刑法解释的目标定位——形式解释论还是实质解释论
-
第四节 刑法解释的本体——主体、形式与载体
-
第五节 刑法解释的过程——方法选择与顺序安排
-
第六节 刑法解释的规则——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对规则生成的制约
-
-
第五章 犯罪定义论
-
第一节 犯罪定义:形式与实质
-
第二节 外国刑法“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犯罪定义模式
-
第三节 我国刑法“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定义模式
-
-
第六章 犯罪体系论
-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建构——中国刑法学研究的知识转型
-
第二节 师从苏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旨
-
第三节 效法德日——阶层犯罪论体系与“推倒重构论”
-
第四节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反击与完善
-
第五节 游弋于“维持完善论”与“推倒重构论”之间的“改良改造论”
-
第六节 中国犯罪论体系建构之评说
-
-
第七章 罪量要素论
-
第一节 但书机能与罪量类型
-
第二节 法定罪量的体系定位
-
第三节 但书的出罪机制与涵摄罪量
-
第四节 扒窃入罪的但书适用与涵摄罪量
-
第五节 扒窃入罪与刑法变迁
-
-
第八章 持有行为论
-
第一节 “无行为则无犯罪”与持有型犯罪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的行为方式——作为、不作为抑或第三行为形式?
-
第三节 持有型犯罪构成的刑事政策功能
-
第四节 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选择——积极倚赖还是慎重谦抑?
-
-
第九章 构成要件的规范判断论
-
第一节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与暗示罪量要素
-
第二节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规范判断
-
第三节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主观构成要件的规范判断
-
第四节 该当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的醉驾行为的出罪事由
-
第五节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
-
第十章 构成要件的教义限缩论
-
第一节 网络技术的代际变迁与传统犯罪的网络化
-
第二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不法变异与归责障碍
-
第三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刑法应对:纯正网络犯罪的创制
-
第四节 构成要件的教义限缩——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管理义务罪为例
-
-
第十一章 客观处罚条件论
-
第一节 责任主义作为刑法基本原则
-
第二节 责任主义的例外——客观处罚条件的挑战
-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体系地位
-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中国问题
-
-
第十二章 严格责任论
-
第一节 问题的引出
-
第二节 严格责任的政策分析与法理解读
-
第三节 对域外法定强奸严格责任的解构
-
第四节 我国法定强奸立法的解读
-
第五节 走出困境的路径: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
-
-
第十三章 预备犯的可罚性论
-
第一节 预备犯的构成特征与处罚原则
-
第二节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
-
第三节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司法救济与限缩
-
第四节 预备犯处罚原则的立法重构
-
-
第十四章 未遂犯处罚根据论
-
第一节 嬗变:未遂犯处罚根据论
-
第二节 评说:未遂犯处罚根据论的选择与刑法的主观化、客观化
-
第三节 检验:不能犯的可罚性与未遂犯处罚根据论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