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2003年初版,历经多次修订。第五版延续作者的三个基本理念:体现语言学的新认识,反映语法学研究的新发展,在理论方法上坚持多元论。本次修订扩充了“信息结构”的内容,并把构式语法理论单列一节讲述,更换了一些例子,增加了文献,改正了一些表述上的不妥和错误等。本书对各种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形式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功能学派的语法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为可贵的是书中有丰富而具体的汉语实例,为读者理解这些分析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帮助。本书对学习者更新语法知识、拓宽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第五版序
- 第四版修订说明
-
绪论
-
0.1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新认识
-
0.2 对汉语和汉语语法要有这样的认识
-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语用
-
0.5 关于语法单位
-
0.6 为什么需要研究汉语语法?
-
0.7 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0.8 汉语语言学工作者应有的语法分析能力
-
0.9 关于结构关系的多重性
-
-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
1.2 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兼说词的同一性
-
1.3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
1.5 本书的词类系统以及划分的具体依据
-
1.6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兼说汉语在词类问题上的真正特点
-
1.7 如何看待高名凯先生的“汉语无词类”论?
-
1.8 关于“名动包含”说
-
1.9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
1.10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
-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
2.1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
-
2.2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
2.3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
2.4 关于层次分析法
-
2.5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2.6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
2.7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
-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
3.4 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
3.5 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
3.6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
-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
-
4.2 关于语义特征
-
4.3 关于“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歧义句式
-
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歧义句式
-
4.5 关于“动词+有……”句法格式
-
4.6 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
4.7 关于“名词+了”句法格式
-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
-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
5.2“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
5.5 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吗?
-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
5.8 配价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
-
第六节 语义指向分析法
-
6.1 “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
-
6.2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
6.3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
6.4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
6.5 “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能省不能省的问题
-
6.6 “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
-
第七节 语义范畴分析法
-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必须关注语义问题
-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7.6 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
第八节 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
8.1 关于形式语言学派
-
8.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分析思路
-
8.3 关于切分、等同、分类、组合
-
8.4 关于分布分析法
-
8.5 关于替换分析法与扩展分析法
-
8.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
8.7 用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重新分析“名词+的+谓词”结构
-
8.8 关于轻动词理论分析
-
-
第九节 功能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
9.1 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关注领域
-
9.2 从篇章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
9.3 从语法化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
9.4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
9.5 从话语交际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
-
第十节 认知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
10.1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领域
-
10.2 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
10.3 关于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析
-
10.4 关于语义强度等级分析
-
10.5 关于意象图式分析
-
10.6 关于隐喻和转喻分析
-
10.7 关于“有界”和“无界”分析
-
10.8 关于“范畴化”分析
-
-
第十一节 关于构式语法分析
-
11.1 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
-
11.2 构式语法理论引入中国
-
11.3 构式是怎么来的?
-
11.4 关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
-
11.5 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
-
11.6 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几个问题
-
-
第十二节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分析
-
12.1 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
12.2 对语言的再认识
-
12.3 句子传递的信息≠句子表示的意义
-
12.4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
-
12.5 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的关系
-
12.6 汉语句子信息结构遵循的准则
-
12.7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效应
-
-
第十三节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
13.1 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
13.2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
13.3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
13.4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
13.5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
13.6 虚词研究中切忌将虚词所在的格式义视为虚词的意义
-
- 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
- 参考文献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总目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