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切入,以长期被忽视的50-70年代中国城市题材文学为考察对象,分析近现代口岸城市之现代性是如何消除的,以及社会主义特性在城市中又是如何确立的。作者指出,在这一时期的城市生活中,“工业化”和“公共性”是其主要特征,描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文本,因此也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审美原则、人物塑造方式以及特殊的叙事方式。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关于本书:如何使研究成为可能——“十七年”与“文革”城市题材文学研究
-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特性
-
第一节 国家意义中的“上海”
-
第二节 现代作家的“上海”
-
第三节 “老北京”与“新北京”——“帝都”“家园”“首都”与“全球化”都市
-
-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
-
第一节 现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1976—1999)
-
第三节 1949—1976年间文学的城市现代性——补上应有的一页
-
-
第三章 “新中国”城市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
第一节 “新中国”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
第二节 血统论——上海等城市的左翼历史逻辑
-
第三节 断裂论——新旧上海的不同意义
-
第四节 “新北京”:作为社会主义首都
-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性”社会的建立
-
第二节 《我们夫妇之间》——当代中国日常性叙事的消亡
-
第三节 私性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
第四节 “公共性”:生活的意义化和组织化
-
第五节 “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
第六节 “公共性”人格的伦理化过程
-
第七节 对社会主义“公共性”的反思与对公共空间的向往——十七年“干预”文学
-
-
第五章 无城市地域指向的工业题材文学
-
第一节 巨量的工业文学生产
-
第二节 大工业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写作原则
-
第三节 形式系统——文体特征、人物特征与地域性的消失
-
-
第六章 上海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
第一节 巨型规模的上海工业题材文学生产
-
第二节 工业主义逻辑的全面建立
-
第三节 人的生产与技术属性
-
第四节 工业伦理与社会精英的产生
-
第五节 小结
-
-
第七章 隐性的存在——残存的现代城市文学传统
-
第一节 日常性叙事的延续与消亡
-
第二节 个性主义传统的微弱承续
-
第三节 市井文学传统的承续
-
第四节 启蒙文学的开启
-
第五节 手抄本“反特小说”中的流行文学传统
-
- 参考书目
- 后记
- 作者说明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