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对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做的深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笔记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并与流行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序言
- 自序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学界的“人类学笔记”研究:三次高潮
-
一、“人类学笔记”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西方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
二、“人类学笔记”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苏联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
三、“人类学笔记”研究的第三次高潮:我国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
-
第二节 本书的思想主旨、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思想主旨
-
二、基本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三节 本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七点建树
-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历史地位的新界定
-
二、科学界定“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的方法论的新思考
-
三、“人类学笔记”的有机整体性及内在逻辑联系的新考察
-
四、“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唯物史观、《资本论》的关系的新探讨
-
五、“摩尔根笔记”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观的新解读
-
六、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国家起源观、文明标志观的深入辨析
-
七、现代学界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文明标志”问题的哲学探讨
-
-
-
第一编 “人类学笔记”研究若干核心问题探讨
-
第一章 “人类学笔记”的核心思想:原始社会、文明起源观
-
第一节 笔记原始社会观的核心观点
-
第二节 笔记文明起源观的核心观点
-
-
第二章 “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
-
第一节 西方学界关于笔记研究性质的流行看法及其学术影响
-
第二节 澄清笔记研究性质的一项前提性、基础性工作
-
第三节 如何看待“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
-
-
第三章 “人类学笔记”的主题
-
第一节 五个笔记的有机整体性
-
第二节 “摩尔根笔记”的核心地位及其主题
-
第三节 “人类学笔记”的内在逻辑联系与主题
-
-
第四章 “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
-
第一节 如何科学界定笔记的历史地位
-
第二节 “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的界定
-
第三节 关于笔记称谓的三点看法
-
-
-
第二编 笔记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
-
第五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界定:三个关键性证据
-
第一节 柯瓦列夫斯基研究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问题的主要动机
-
第二节 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研究与中年马克思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
-
第三节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晚年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的全面、系统探索
-
-
第六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再探讨:若干文本学证据
-
第一节 从研究对象与内容结构看“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
-
第二节 为先前一个重要论断所做的辩护
-
第三节 对一个可能产生的疑问的回应
-
第四节 笔记考察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终极意图
-
-
-
第三编 关于“人类学笔记”:与西方、苏联、我国学者的学术对话
-
第七章 “人类学笔记”的西方解读模式评析
-
第一节 西方“人类学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与理论缺憾
-
第二节 “人类学笔记”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
-
-
第八章 “人类学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评析
-
第一节 苏联“东方社会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与理论缺憾
-
第二节 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
-
-
第九章 再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叶志坚先生的学术对话
-
第一节 对《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若干质疑的回复
-
第二节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历史地位:与叶志坚的学术争鸣
-
-
-
附录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明起源观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
一、恩格斯国家起源观辨析: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罗马模式”?
-
二、恩格斯文明标志观辨析:恩格斯是“国家标志论者”吗?
-
-
附录二 也谈“文明标志”:对文明起源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探讨
-
一、“文明本质”与“文明标志”
-
二、从哲学视角看现代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文明标志”问题
-
- 本书与作者的学位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 说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