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國學常識

出版日期
2023/03/25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9323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不斷再刷,好評改版適合高中考生、大學生,以及喜愛國學的社會人士 |本書特色 ☆讓你踏進國學領域永不迷路 ☆書末附有測驗題庫,一次掌握所有重點 |內容簡介前人對中國歷史,有「一部二十五史,從何說起」的浩歎。實際上國學的範圍,比起中國歷史的範圍更廣,所以一般初學者常常望之卻步,不免錯失許多先人智慧的結晶。   有鑑於此,我們針對高中職、大學生,以及喜愛中國學術的社會人士,編纂了《國學常識》這本書。將國學的名稱和範圍、國學典籍的分類、經學常識、史學常識、子學常識、文學常識以新觀念、新方法來介紹,並增列語文、文法和修辭等國學基本常識。此外,還另闢一專章,介紹重要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傳略和軼事﹐讓讀者體察古代學者的才情與際遇,了解古人成功的因素和貢獻。書後因應目前各級考試命題的趨勢,重新編寫試題,除了幫助讀者自我評量外,更是準備各級考試的好幫手。
  • 前 言
  • 壹 國學的名稱和範圍
    • 一、國學的名稱
    • 二、國學的範圍
  • 貳 國學典籍的分類
    • 一、西漢劉歆七略的七分法
    • 二、西晉荀勖中經新簿的四分法
    • 三、南朝宋王儉七志的七分法
    • 四、隋書經籍志的四分法
    • 五、清代四庫全書的四分法
    • 六、清代曾國藩的新四分法
  • 參 經學常識
    • 一、概 說
      • (一)經字的涵義
      • (二)經書的範圍
    • 二、經書概述
      • (一)易 經
      • (二)書 經
      • (三)詩 經
      • (四)三 禮
      • (五)三 傳
      • (六)論 語
      • (七)孝 經
      • (八)爾 雅
      • (九)孟 子
    • 三、經學流傳
      • (一)兩漢的經學及今古文的爭論
      • (二)魏晉南北朝的經學
      • (三)唐宋明清的經學
  • 肆 史學常識
    • 一、概 說
      • (一)史的意義
      • (二)史的分類
      • (三)史家的四長
    • 二、紀 傳
      • (一)紀傳的由來
      • (二)紀傳的體例
      • (三)紀傳的史書
    • 三、編 年
      • (一)編年的由來
      • (二)編年的史書
    • 四、紀事本末
      • (一)紀事本末的由來
      • (二)紀事本末的史書
    • 五、政 書
      • (一)政書的由來
      • (二)政書的史書
  • 伍 子學常識
    • 一、概 說
      • (一)諸子的涵義
      • (二)諸子產生的背景
      • (三)諸子與王官的關係
      • (四)諸子的流派與發展
    • 二、先秦諸子概述
      • (一)儒 家
      • (二)道 家
      • (三)墨 家
      • (四)法 家
      • (五)名 家
      • (六)陰陽家
      • (七)其他各家
    • 三、兩漢以後子學概述
      • (一)先秦諸子重要注本舉隅
      • (二)兩漢以後子學的發展
  • 陸 文學常識
    • 一、概 說
      • (一)文學的內涵
      • (二)文體的分類
    • 二、韻 文
      • (一)詩 經
      • (二)辭 賦
      • (三)詩
      • (四)詞
      • (五)曲
    • 三、散 文
      • (一)周秦兩漢散文
      • (二)魏晉南北朝散文
      • (三)唐宋至清代的古文
    • 四、駢 文
      • (一)魏晉南北朝駢文
      • (二)唐以後的駢文
    • 五、小 說
      • (一)筆記小說
      • (二)傳奇小說
      • (三)短篇小說
      • (四)章回小說
  • 柒 語文、文法與修辭常識
    • 第一部分:語文
      • 一、中國語言
      • 二、中國文字
    • 第二部分:文法
      • 一、導 言
      • 二、詞
      • 三、語
      • 四、句
    • 第三部分:修辭
      • 一、導 言
      • 二、修辭的方法
  • 捌 重要學者與文學家傳略軼事
    • 一、經學家
      • (一)孔 丘
      • (二)孟 軻
      • (三)鄭 玄
      • (四)陸德明
      • (五)孔穎達
      • (六)顧炎武
      • (七)戴 震
      • (八)阮 元
      • (九)王念孫(含王引之)
    • 二、史學家
      • (一)左丘明
      • (二)司馬遷
      • (三)班 固
      • (四)范 曄
      • (五)陳 壽
      • (六)劉知幾
      • (七)杜 佑
      • (八)鄭 樵
      • (九)司馬光
      • (十)趙 翼
      • (一一)章學誠
      • (一二)梁啟超
    • 三、思想家
      • (一)管 仲
      • (二)李 耳
      • (三)孫 武
      • (四)列禦寇
      • (五)墨 翟
      • (六)楊 朱
      • (七)莊 周
      • (八)公孫龍
      • (九)荀 況
      • (十)韓 非
      • (一一)李 斯
      • (一二)王 充
      • (一三)周敦頤
      • (一四)張 載
      • (一五)程 顥
      • (一六)程 頤
      • (一七)朱 熹
      • (一八)陸九淵
      • (一九)王守仁
    • 四、文學家
      • (一)屈 原
      • (二)司馬相如
      • (三)曹 植
      • (四)阮 籍
      • (五)太康三張
      • (六)陸機與陸雲
      • (七)潘岳與潘尼
      • (八)左 思
      • (九)劉 琨
      • (十)郭 璞
      • (一一)陶淵明
      • (一二)謝靈運
      • (一三)劉義慶
      • (一四)謝 莊
      • (一五)鮑 照
      • (一六)謝朓與沈約
      • (一七)徐陵與庾信
      • (一八)王楊盧駱
      • (一九)陳子昂
      • (二十)孟浩然
      • (二一)王 維
      • (二二)儲光羲
      • (二三)高 適
      • (二四)岑 參
      • (二五)王昌齡
      • (二六)王之渙
      • (二七)李 白
      • (二八)杜 甫
      • (二九)張志和
      • (三十)劉長卿
      • (三一)韋應物
      • (三二)沈既濟
      • (三三)孟 郊
      • (三四)韓 愈
      • (三五)李公佐
      • (三六)張 籍
      • (三七)白居易
      • (三八)劉禹錫
      • (三九)柳宗元
      • (四十)元 稹
      • (四一)賈 島
      • (四二)李 賀
      • (四三)杜 牧
      • (四四)李商隱
      • (四五)溫庭筠
      • (四六)韋 莊
      • (四七)馮延巳
      • (四八)李 煜
      • (四九)范仲淹
      • (五十)張 先
      • (五一)晏氏父子
      • (五二)柳 永
      • (五三)歐陽脩
      • (五四)曾 鞏
      • (五五)王安石
      • (五六)三 蘇
      • (五七)黃庭堅
      • (五八)秦 觀
      • (五九)李清照
      • (六十)陸 游
      • (六一)辛棄疾
      • (六二)姜 夔
      • (六三)元好問
      • (六四)關白馬鄭張
      • (六五)歸有光
      • (六六)張 岱
      • (六七)施耐庵
      • (六八)羅貫中
      • (六九)馮夢龍與凌濛初
      • (七十)曹雪芹
      • (七一)吳敬梓
      • (七二)李 漁
      • (七三)袁 枚
      • (七四)姚 鼐
      • (七五)劉 鶚
  • 玖 國學基本書目
  • 拾 國學常識題庫
    • 國學名稱、範圍及分類測驗題
    • 經學常識測驗題
    • 史學常識測驗題
    • 子學常識測驗題
    • 文學常識測驗題
    • 語文、文法與修辭常識測驗題
  • 國學常識題庫解答
    • 國學名稱、範圍及分類測驗題
    • 經學常識測驗題
    • 史學常識測驗題
    • 子學常識測驗題
    • 文學常識測驗題
    • 語文、文法與修辭常識測驗題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