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對內成立區域共同體,對外走出中美博奕之路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2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23455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冷戰結束後三十年,東南亞如何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
從東南亞到東協共同體,「核心性」為何?又該如何發展?
面對中美大國博弈的可能衝突,東南亞如何尋求平衡、掌握區域主導權?

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教授,從內部視角結合區域戰略觀,
完整爬梳東南亞區域主義的演變、探索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

本書不只是一部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
更適合成為研究東南亞國際關係課程的核心教材!
  
  當代的東南亞如何成功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關鍵就在於以「東協」(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為核心的多國合作關係。長期以來,東協透過各種協調機制,比如區域論壇(ARF)、外長會議(AMM Retreat)、國防部長會議(ADMM-Plus)等,強化各成員國之間的交流及合作。可以說,今天的東南亞已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透過東協而凝聚為「共同體」,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

  ■東協的內部危機──從亞洲金融風暴到恐怖主義的擴散

  不過,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東協(1967年),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間(1991-2017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多次面臨瀕臨解體的危機,其中影響最劇烈的便是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以及於九一一事件(2001年)後恐怖主義活動在東南亞地區的擴散。

  首先,爆發於泰國的亞洲金融風暴,直接導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經濟與政治動亂,而東協其他成員國如新加坡卻未能伸出援手,凸顯當時東協內部合作體系的不完善。其次,東協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遲遲未能組織因應跨國恐怖主義的集體行動;對抗恐怖主義的問題不只是防堵恐攻而已,還包括洗錢、毒品走私、網路犯罪、以及其他跨國犯罪等議題。本書對這些事件的發展過程均有詳細描述。

  然而,危機也造就轉機。作者對此評論,「東協十國的成立正好撞上亞洲金融危機,而就在東協即將復甦的緊要關頭,又碰上九一一恐攻事件。如果不是這場金融危機,東協可能不會加速它的經濟與『非傳統安全』事務的整合。」換言之,上述事件雖然造成東南亞的嚴重損失,卻也迫使東南亞各國政府決心集中力量,組織更有效率的決策系統。

  ■東協的外部挑戰──從南海主權爭議到中美衝突的困境

  另一方面,對強調區域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中國勢力的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國博弈──中美衝突。雖然在經濟上,中國持續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但在政治上,中國也不斷對東南亞施加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歷時最長的事件便是南海主權爭議。

  南海爭議事件起源於中國從1992年開始對南海區域的主權宣稱,引發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東協成員國的抗爭,最終引來另一強權──美國的介入,並且在2012至2016年達到衝突的最巔峰。美國不只宣稱南海區域並非中國領土,更多次派遣海軍展示武力。兩大強權在東南亞的爭相競逐,似乎又讓東南亞重返冷戰體制的危機。

  因此,東協在南海事件中的角色及決策,對於東南亞秩序的穩定便至關重要。「南海爭議是最能明確界定今天美中關係與兩國利益的範疇所在。無論是福是禍,東南亞地區都將根據此議題認知美國的決心與中國的意圖,而東協的觀點也將因此而形塑成型。」作者據此表示,東協如何協調意見不同的成員國,又如何周旋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大國博弈」,試圖保持「平衡」並且不過度靠向其中一方,有賴於東協掌握區域主導權的決心,那便是「核心性」。

  ■取決於東協的「核心性」,締造了當代東南亞穩定及發展的基礎!

  東協是奠定東南亞當代新秩序的核心所在,若沒有東協,不只是東南亞現有的區域自主性將不復存在,而一個缺乏核心的東南亞無政府狀態,也將會嚴重影響亞洲甚至是全球的國際安全。因此,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的角色及決策過程,是本書至關重要的部分。而所謂的「核心性」便是「保持對東南亞地區的管控,並且不讓區域外大國塑造該地區的命運」。

  因此,對試圖維持東南亞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鞏固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並且將針對東南亞乃至於全亞洲的整體安全方案,置於它的外交行動中心。作者認為,區域安全未必要優先訴諸武力,也可以透過多邊合作的模式來完成。而東協從大國政治的馬前卒,轉變為區域獨立的守護者,就是在面對強權時的小國之道的最好示範。

  本書作者為東南亞近代史權威、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他透過東南亞近三十年間的國際關係變化,包括東協與各成員國之間的互動,外部勢力如美國、中國、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並且援引多種檔案文獻,深入剖析歷史變遷和政治決策之間的聯繫,使得本書不只是一部冷戰後三十年的東南亞史,更是一部專業權威、爬梳東南亞區域政治的國際關係史最佳教材。
  • 臺灣繁中版序
  • 引言
    • 本書宗旨
    • 文獻回顧
    • 當代史
    • 各章簡介
  • 第一章 一九九〇到九六年:凝視一片空白的招牌
    • 新紀元的風口浪尖
    • 單極時刻
    • 中國威脅
    • 二十五歲的東協以及東協區域論壇的組建
    • 美濟礁與南海爭議
    • 東協區域論壇的頭三年
  • 第二章 一九九七到九九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漣漪
    • 亞太經濟合作論壇的成立
    • 亞洲金融危機
    • 緬甸加入東協
    • 柬埔寨加入東協
    • 河內的行動計畫
    • 東帝汶
    • 從東亞經濟共策會到東協加三
    • 非傳統安全
    • 第二次美濟礁事件
  • 第三章 二〇〇〇到〇六年:攜手共進二十一世紀
    • 金融危機過後的省思
    • 東協加三
    • 九一一與後續
    • 加強東協整合
    • 「緬甸問題」
    • 東亞峰會
  • 第四章 二〇〇七到一〇年:前行幾步,倒退幾步
    • 年屆四十的東協
    • 東協區域論壇回顧
    • 東協國防部長會議與東協國防部長擴大會議
    • 《東協憲章》
    • 美國─東協關係
    • 東協內部關係
  • 第五章 二〇〇〇到一〇年:南海爭議
    • 南海爭議再說明
    • 導致行為準則起草的事件
    • 美國對南海爭議的態度
    • 導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發展
  • 第六章 二〇一〇到一二年: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東南亞
    • 夾在華府與北京之間
    • 戰略轉向
    • 第四十五屆東協部長會議
    • 東協、美國及中國的關係
    • 東南亞的中美競爭
  • 第七章 二〇一三到一五年:南海爭議成為核心劇碼
    • 日本與印度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 南沙群島事件發展
    •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與一帶一路
  • 第八章 二〇一六到一七年:徘徊在歷史岔路
    • 「東協共同體」
    • 東協諸國與中國
    • 唐納.川普總統來了
    • 恐怖主義、菲律賓南部與羅興亞危機
  • 結論
  • 謝辭
  • 詞彙表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