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哈工大的焊接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建设的。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程既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老一辈焊接学人奋斗的史诗。七十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得前辈学人的奉献与奋进精神愈加熠熠生辉。对这个历程进行记述、总结与挖掘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面向未来、不断发展,并攀登更高的学术高峰。本书记述的是焊接专业从1952年到2012年这6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前言
- 序
- 目录
-
第一章 哈工大焊接专业的创办
-
第一节 历史背景
-
一、中国古代焊接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二、现代焊接技术的产生与应用
-
三、20世纪中叶苏联的焊接技术
-
四、民国时期的焊接技术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
-
五、哈工大建校及早期的焊接教学
-
-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到来
-
一、哈工大成为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的样板学校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哈工大工作
-
三、在哈工大工作的苏联专家概况
-
四、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研究生培养
-
-
第三节 焊接专业苏联专家的工作
-
一、焊接专业的三位苏联专家
-
二、培养第一届师资研究生
-
三、培养第二届师资研究生
-
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
-
五、苏联专家对其他院校焊接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
-
第四节 焊接专业机构的创建
-
一、焊接教研室成立及早期的师资队伍建设
-
二、焊接实验室的建立
-
-
-
第二章 焊接专业早期的发展
-
第一节 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
一、本科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前三届成建制培养的学生
-
二、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专修科教学
-
三、焊接实验室的曲折发展
-
四、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尝试
-
-
第二节 科研活动的初步开展
-
一、师资研究生的科研活动
-
二、焊接专业师生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
-
三、翻译苏联焊接领域的教材与学术著作
-
-
第三节 创建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一、焊接技术的重要性受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高度重视
-
二、由哈工大焊接教研室建设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三、哈焊所独立
-
-
第四节 为其他院校培养焊接专业师资
-
一、响应高教部号召,接受多所高校的进修教师
-
二、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成为很多高校焊接专业的骨干教师
-
-
第五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一、陈定华赴苏联答辩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
二、派青年教师赴苏联留学和进修
-
三、参与中苏焊接技术合作VII-5-4项目
-
四、田锡唐随团赴苏联访问
-
-
-
第三章 自主发展与探索焊接教育本土化模式(1958—1965)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焊接专业建设的曲折探索
-
一、消化和改进苏联模式的初步尝试
-
二、“大跃进”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
第二节 师资队伍的壮大与成长
-
一、自主培养的本科生加入师资队伍
-
二、留学人员陆续回国任教
-
三、“助教制”——本土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
-
第三节 探索本土化的教育与教学
-
一、主导全国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的教材建设
-
二、校长挂帅探索焊接专业教学改革
-
三、从“假设计”到“真设计”
-
四、自主培养研究生
-
-
第四节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重大技术需求的科学研究
-
一、邓小平视察哈工大,提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搞尖端”
-
二、“大兵团作战”——电渣焊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三、三门峡水电站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机分瓣转子的焊接
-
四、火焰成型(水火弯板)技术奠定了中国造船大国和强国的技术基础
-
五、解决三峡水轮机涡壳钢材脆断问题及相关研究
-
六、为解决铁路运输急需,焊修机车折损弹簧
-
-
第五节 哈工大“由民转军”与焊接专业的结构调整
-
一、焊接专业的结构调整
-
二、为解决雷达波导焊接质量问题开展钎焊致密性研究
-
三、为提高钎焊质量开展“溶蚀缺陷”和“去膜机理”研究
-
四、面向军工需求开展等离子切割研究
-
五、科研提升教学,开设钎焊课和钎焊实验课
-
-
第六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一、捷克和苏联专家来校讲学
-
二、参加国际焊接学会(IIW)学术会议
-
-
-
第四章 “文革”中的可贵坚持(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对教学和科研的严重冲击
-
一、停课闹革命,接受“再教育”
-
二、“南迁”“北返”对焊接专业造成的损失
-
三、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参与敬建毛泽东主席像
-
-
第二节 可贵的坚持——“文革”中科研的进展
-
一、不忘使命与责任——下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
二、“文革”中的科研进展
-
-
第三节 针对工农兵学员的特殊教育模式
-
一、“教育革命”中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入学
-
二、“以产品带教学”的教学模式与“列车长制”
-
三、从“上、管、改”到“学生”的角色转变
-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中焊接专业的全面发展(1977—1995)
-
第一节 拨乱反正,恢复焊接教研室
-
一、揭批“四人帮”,肯定“文革”前哈工大的办学模式
-
二、焊接教研室的恢复重建
-
-
第二节 沐浴科学春天,科研工作全面提升
-
一、科技工作受到空前重视,焊接专业集体受到表彰,多项成果获奖
-
二、对教学、科研内容和教师研究方向的规划
-
三、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深入
-
四、应用技术领域的多项创新与突破
-
五、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供技术支持
-
六、为科研和教学研制多种自制设备
-
七、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勇于开拓中国焊接研究新方向
-
八、大兵团、多学科协同作战,完成高难度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
-
-
第三节 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使焊接专业率先与国际接轨
-
一、陈定华受邀到大阪大学溶接工学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
二、邀请多位外国专家来访和讲学
-
三、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四、与日本大阪大学溶接工学研究所的学术交流
-
五、在杭州召开多国焊接会议,哈工大焊接教研室为参会论文最多的单位
-
-
第四节 严谨扎实的人才培养
-
一、建设高水平的本科专业
-
二、研究生培养走在全国前列
-
三、焊接专业获批首批博士点、硕士点
-
四、获教育部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
五、主持全国教材编写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
六、率先开出“焊接过程中的计算机应用”课程
-
-
第五节 建成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计划的实施
-
二、扩建实验室,为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准备
-
三、哈工大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批准
-
四、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与验收
-
-
-
第六章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全面提升焊接学科水平(1996—2012)
-
第一节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中心,改变管理模式
-
一、管理模式的改变
-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更名
-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机构、方向与特色
-
-
第二节 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
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层次与经费大幅增长
-
二、获奖数量增多
-
三、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大幅攀升
-
四、申请专利数连年增加
-
五、出版著作与教材数有较大增长
-
-
第三节 为航天等事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
一、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真空室焊接变形控制的研究
-
二、空间环境模拟器铝热沉焊接的选材、接头设计及工艺研究
-
三、高质量完成返回舱、轨道舱的焊接工作
-
四、宇航员出舱训练用中性浮力模拟器
-
五、某产品的SMT激光软钎焊过程自动化及质量控制
-
六、用铝基复合材料制造某型号产品光电平台系统的相机框架
-
七、在某产品关键结构件焊接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八、为改进某产品性能研制新技术
-
九、为新一代铝合金某产品制造提供技术保障
-
-
第四节 为国家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需求提供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撑
-
一、为某产品发动机提供主力工艺装备
-
二、为东方红-4卫星平台提供关键技术
-
三、为神八、神九空间对接运动部件表面强化提供专用设备
-
四、实现了超导加速腔的完全自主研制
-
五、解决了第三代核电AP1000核燃料首台套关键组件的制造问题
-
六、解决了大型客机C919机身壁板的焊接难题
-
七、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评估和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
八、为大功率LED组件封装提供新技术
-
九、实现了超导耦合体系统的中线圈和骨架的连接
-
-
第五节 高新技术领域走向国际前沿
-
一、掌握了焊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实现了机器人智能焊接
-
二、焊接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有重要突破
-
三、微连接与表面组装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
四、表面改性及特种焊接技术研究的进展
-
五、异种材料连接基础研究
-
六、筹建空间焊接实验室
-
-
第六节 扩大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学术影响
-
一、国外学者的来访
-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
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研究水平
-
四、举办学术会议,多位学者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
-
-
第七节 哈工大焊接专业的取消与恢复
-
一、国家专业目录的调整与修订
-
二、焊接专业的取消
-
三、焊接专业的恢复
-
-
第八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及领域的拓展
-
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焊接工程师
-
二、创办电子封装专业
-
-
-
第七章 辉煌与展望
-
第一节 焊接专业教师担任的学术职务及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受到的表彰
-
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任职
-
二、“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科技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职
-
三、国际、国内的学会任职
-
四、省、市学会及专家顾问委员会任职
-
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六、荣誉称号及奖励
-
-
第二节 共度甲子、展望未来
-
-
附录
-
附录一 哈工大焊接专业发展大事记(1950—2012)
-
附录二 哈工大焊接专业机构设置及历任领导
-
附录三 哈工大焊接专业培养的两院院士
-
附录四 从哈工大焊接专业走出的哈工大校、院、处领导
-
附录五 从哈工大焊接专业走出的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
附录六 1978年以来焊接专业主要获奖项目
-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0641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