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共十八讲,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敦煌、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绪论
-
一 何谓“敦煌学”
-
二 敦煌学的现状
-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
-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
-
-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
-
四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
-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
-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
-
二 文化昌盛与莫高窟的开凿
-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
-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
-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
-
-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一 王道士其人
-
二 藏经洞的发现
-
三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
-
四 敦煌宝藏的命运和王道士的下场
-
-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
-
一 藏经洞的原状
-
二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藏经状况
-
三 构成藏经洞内涵的各种材料
-
四 封闭原因
-
-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
-
一 斯坦因收集品
-
二 伯希和收集品
-
三 奥登堡收集品
-
四 中国收集品
-
五 日本收集品
-
六 其他
-
-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
-
一 “西域古物争夺战”的序幕
-
二 20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调查
-
三 西域考古的学术收获
-
-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
-
一 俄国
-
二 英国
-
三 法国
-
四 德国
-
五 其他
-
-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
-
一 中国
-
二 日本
-
-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
-
一 文书制度
-
二 官制与法制
-
三 兵制
-
四 均田、赋役制度
-
五 政治史
-
-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
-
一 人口与家庭
-
二 士族与基层社会
-
三 佛教教团与僧尼生活
-
四 敦煌文献中的民俗资料
-
-
第十一讲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
一 吐蕃史
-
二 吐蕃统治敦煌
-
三 禅宗入藏与汉藏文化交流
-
四 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
-
五 于阗王国
-
六 粟特聚落
-
七 三夷教
-
八 求法僧的记录
-
-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
-
一 敦煌佛典概说
-
二 敦煌佛典的价值
-
三 敦煌的道教文献
-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
-
-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
-
一 经部
-
二 史部
-
三 子部
-
四 集部
-
-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
-
一 汉语
-
二 胡语
-
三 俗文学
-
-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
-
一 天文学
-
二 数学
-
三 医药学
-
四 造纸和印刷术
-
-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
-
一 石窟形制与艺术风貌
-
二 雕塑艺术
-
三 敦煌壁画
-
四 石窟装饰图案
-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
-
-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
-
一 纸张和形制
-
二 字体和年代
-
三 写本的正背面关系
-
-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
-
一 关于伪本的最新说法
-
二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
-
- 后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