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近代中國農業化學事業中的國家權力(1900-1950)

出版日期
2023/12/1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37040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慈玉兼任研究員專文推薦

歐羅肥,是農畜動物的輔助飼料,也是民國50、60年代小學生,拿來課後互相開玩笑的名詞。
巴拉松,是當年很常被使用的有機磷農藥,也是社會新聞偶爾會出現的悲劇性配角。

這些我們好像熟悉,卻又陌生的東西,是人類在農業活動的發展中,所製造發明出來的。農業活動是人類經營環境最重要的方式,環境利用與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密不可分,而促使這個能力得以加強,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在第一次綠色革命之後,化肥、農藥、科學分析的相關知識,也在19世紀末傳入東亞地區。包括知識建構、生產事業、推廣組織以及田間實作等多個面向,對近代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大學院校、工廠等現代部門的農業化學研究與生產成果,滲透進入農業及農村,從而完成農業與農村的現代轉型,這也是農業及農村市場與現代部門的交互影響。以農業化學為線索,不僅可以發現農業轉型的意義,更能探究此過程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互動,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東亞經濟不可忽視的一環。

除了科學與經濟之外,現代農業科學的發展,無疑也是國家掌握地方的另一種途徑。國家透過土地調查、產業革新與科學化,強化對地方掌握的能力。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國現代轉型中,除了知識、經濟的新舊交替外,國家與地方的關係,顯然也是這段時期的關鍵。

本書以農業化學事業為主題,首先探討近代東亞世界如何接受新式農業知識,並建立教學研究體系,也注意到此間參與者與群體的變化,呈現知識轉譯的曲折。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成為國家掌握資源的重要方式,1930年以後,蓬勃發展的農業化學事業,成為中日政府發展國營事業、建立推廣體系的重要項目,承擔了增產富國的使命。借助國營事業的個案研究,本書也跨越1945年、1949年等關鍵年代,以更為連續的視野,觀察20世紀上半東亞世界推動農業化學事業的經驗,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國家建構複雜過程。

#植物
#農藥
#農業化學
#人類世
#國家建構
  • 封面
  • 民國論叢∣總序
  • 推薦序
  • 緒論
    • 化學改變生產環境的時代
    • 農工業轉換與農業現代化
    • 《農林部檔案》的研究價值
    • 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的農業化學事業
  • 第一章 近代東亞新式農業科學的引進
    • 一、從傳統農學到新式農業科學
    • 二、農業化學知識在東亞的傳播
    • 三、高等教育中的農業科學與農業化學系
    • 四、新式農業的課程、研究與應用
    • 小結
  • 第二章 商品化生產與政策主導作用
    • 一、藥用作物的發現
    • 二、日本魚藤藥劑的商業發展
    • 三、中國的除蟲菊化工產業
    • 四、國策下的藥劑作物移植與栽培事業
    • 小結
  • 第三章 戰前及戰時國家角色的轉變
    • 一、南京政府主導的農業化學事業進展
    • 二、戰時籌設的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
    • 三、農業化學技術人員的養成
    • 四、國家主導的推廣體系
    • 小結
  • 第四章 戰後接收重建的機會與挑戰
    • 一、接收淪陷區的農業化學工廠
    • 二、技術轉換與生產方針的轉變
    • 三、重建困難的推廣體系
    • 四、1950年代的連續與斷裂
    • 小結
  • 結論
    • 農業化學事業的發展軌跡
    • 知識的轉譯與在地化
    • 國家力量擴大的契機
    • 人類世的環境改造
  • 徵引書目
  • 後記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