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内容简介】 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时代发展语境,紧扣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交融交汇,以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等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以及有黏合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时代实践图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从概念、精神、场域等方面进行多维分析与系统建构。
- 绪论
-
第一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建构
-
一、志愿服务的概念厘清
-
(一)对志愿服务定义的历时考察
-
(二)对志愿服务特征的再认识
-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生成
-
(一)从四个维度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定义
-
(二)新发展格局与使命形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四性”
-
-
-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意蕴
-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意蕴中的领航作用
-
(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发挥“引导指向”
-
(二)领导人的“声音”发挥“关怀指向”
-
-
二、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意蕴中的内核作用
-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赋能新时代志愿精神
-
(二)从对西方慈善精神的扬弃中赋能新时代志愿精神
-
(三)从人民向度夯实新时代志愿精神
-
-
三、在大学精神与志愿精神的融合中生成大学志愿精神
-
(一)基于问题驱动提出大学志愿精神生成的必要性
-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志愿精神生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基于“三个向度”融合生成大学志愿精神
-
-
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非主流”的冲击
-
(一)“非主流”声音的交织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意蕴的合力回应
-
-
-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图景
-
一、新发展理念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形态
-
(一)感性实践与理性实践
-
(二)广泛实践与专业实践
-
(三)主体实践与交往实践
-
(四)场域实践与媒介实践
-
(五)项目实践与系统实践
-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实践
-
(一)重视党团的直接领导
-
(二)重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
(三)重视对“自组织”的组织
-
-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实践
-
(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引领
-
(二)青年政策的影响
-
(三)国外志愿服务法律和制度的借鉴
-
(四)我国志愿服务制度的示范
-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的现在式
-
-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技术实践
-
(一)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对志愿服务的影响
-
(二)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
-
-
-
第四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反思
-
一、“大社会”背景下志愿服务实践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
(一)更加冷静地实践“有为”
-
(二)更加系统地实践“有何为”
-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现状的抽样调查
-
(一)两次问卷调研的总体情况
-
(二)高水平体育赛事中的大学生志愿者
-
(三)高校志愿服务正式组织中的大学生志愿者
-
(四)专业志愿服务中的大学生志愿者
-
-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现状的个案调查
-
(一)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四种常见类型的个案访谈
-
(二)对社会公益组织人士两种类型的个案访谈
-
-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制约因素
-
(一)大学生志愿者个体认知与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
(二)志愿服务教育与大学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
-
(三)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
-
-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场域建构
-
一、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场域构成
-
(一)对“场域”的辨析
-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场域视角的生成
-
(三)三个“主场域”的提出
-
-
二、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校”主场域
-
(一)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推进高校场域内思想认识层面“无区隔”
-
(二)夯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涵养高校场域内的“德政习性”
-
-
三、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建设”主场域
-
(一)做好对“社会建设”主场域内“三个资源”的攻坚
-
(二)建构“社会建设”主场域与“高校”主场域间的“多向资源流”
-
-
四、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个体”主场域
-
(一)着眼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性的“三要素”
-
(二)以去“功利化、碎片化、内卷化区隔”赋能“五力资源”
-
-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214/27130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