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国哲学通史.隋唐卷

出版日期
2022/09/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1426659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内容简介】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主要法流的儒、释、道三家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且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也非常频繁。《中国哲学通史》隋唐卷共十四章,主要讨论了隋唐时期的儒家,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及道教玄学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 导 论
  •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 第二节 王通及其《中说》
    • 第三节 韩愈及其“五原”
    • 第四节 李翱及其《复性书》
  • 第二章 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智与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 第二节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性恶”说
  • 第三章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三论”的译传与吉藏
    • 第二节 “破邪显正”基础上的判教论
    • 第三节 “八不”基础上的中道观
    • 第四节 三论宗的“二谛”说
    • 第五节 三论宗的“佛性”说
  • 第四章 法相唯识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玄奘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传承与典籍
    • 第三节 “万法唯识”说与三时判教
    • 第四节 奘传唯识新学
  • 第五章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华严宗的创立与哲学主题
    • 第二节 法藏的缘起理论与教相判释
    • 一、 华严宗及法藏的缘起理论
    •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 第四节 澄观的“四法界”与“三圣圆融”说
    • 第五节 宗密的“绝对真心”论与禅化华严学
  • 第六章 禅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 第二节 禅宗思想中的“方便通经”
    • 第三节 中国禅门中的顿与渐
    • 第四节 慧能与《坛经》诸问题
  • 第七章 禅宗有关“坐禅”思想的中国化
    • 第一节 初期禅宗史中的“一行三昧”
    • 第二节 “一行三昧”与“念佛”“守一”
    • 第三节 从“一行三昧”到“游戏三昧”
    • 第四节 “游戏三昧”与戒相
    • 第五节 南宗对“坐禅”批判的意味
  • 第八章 成玄英与李荣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成玄英与李荣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论“玄”与“玄之又玄”
    • 第三节 论“玄道”
    • 第四节 论“有无”
    • 第五节 论“动静”
    • 第六节 论“三一”
  • 第九章 王玄览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王玄览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论“道体”
    • 第三节 论“道物”
    • 第四节 论“心性”
    • 第五节 论“有无”
    • 第六节 论“坐忘”
  • 第十章 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服气精义论》中的道性论
    • 第三节 《坐忘论》中的道性思想
  • 第十一章 唐玄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唐玄宗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明道德生畜之源”说
    • 第三节 “道性清静”说
    • 第四节 “因学知道,行无行相”说
    • 第五节 “理身理国”说
  • 第十二章 吴筠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吴筠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道至无而生天地”
    • 第三节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 第四节 “神仙可学”
  • 第十三章 张志和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张志和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体论
    • 第三节 “至道非有无之殊”的辩证法
    • 第四节 “无心可知道之妙”的认识论
    • 第五节 “死生有循环之端”的生死观
  • 第十四章 杜光庭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重玄思想的清理及其理论旨趣
    • 第三节 “道通一气”
    • 第四节 “体用相资”的辩证思维
    • 第五节 “穷理尽性”与“安静心王”
    • 第六节 理身与理国
  • 第十五章 《无能子》与《化书》中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无能子》与《化书》
    • 第二节 《无能子》中的自然论
    • 第三节 《无能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 第四节 《化书》中的“虚化”论
    • 第五节 《化书》的社会批判思想
  • 第十六章 罗隐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罗隐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贵贱之理著之于自然”
    • 第三节 《谗书》的批判性质
  • 第十七章 隋唐重玄学说与内丹学说
    • 第一节 道教的重玄学说
    • 第二节 道教内丹学与神学思辨
    •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还丹”说与“数”论
  • 第十八章 隋唐时期的三教关系
    • 第一节 佛与儒的关系
    • 第二节 道与佛的关系
    • 第三节 道与儒的关系
    • 第四节 唐代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 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