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内容简介】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主要法流的儒、释、道三家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且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也非常频繁。《中国哲学通史》隋唐卷共十四章,主要讨论了隋唐时期的儒家,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及道教玄学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 导 论
-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
第二节 王通及其《中说》
-
第三节 韩愈及其“五原”
-
第四节 李翱及其《复性书》
-
-
第二章 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智与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
第二节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性恶”说
-
-
第三章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三论”的译传与吉藏
-
第二节 “破邪显正”基础上的判教论
-
第三节 “八不”基础上的中道观
-
第四节 三论宗的“二谛”说
-
第五节 三论宗的“佛性”说
-
-
第四章 法相唯识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玄奘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传承与典籍
-
第三节 “万法唯识”说与三时判教
-
第四节 奘传唯识新学
-
-
第五章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华严宗的创立与哲学主题
-
第二节 法藏的缘起理论与教相判释
-
一、 华严宗及法藏的缘起理论
-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
第四节 澄观的“四法界”与“三圣圆融”说
-
第五节 宗密的“绝对真心”论与禅化华严学
-
-
第六章 禅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
第二节 禅宗思想中的“方便通经”
-
第三节 中国禅门中的顿与渐
-
第四节 慧能与《坛经》诸问题
-
-
第七章 禅宗有关“坐禅”思想的中国化
-
第一节 初期禅宗史中的“一行三昧”
-
第二节 “一行三昧”与“念佛”“守一”
-
第三节 从“一行三昧”到“游戏三昧”
-
第四节 “游戏三昧”与戒相
-
第五节 南宗对“坐禅”批判的意味
-
-
第八章 成玄英与李荣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成玄英与李荣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论“玄”与“玄之又玄”
-
第三节 论“玄道”
-
第四节 论“有无”
-
第五节 论“动静”
-
第六节 论“三一”
-
-
第九章 王玄览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王玄览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论“道体”
-
第三节 论“道物”
-
第四节 论“心性”
-
第五节 论“有无”
-
第六节 论“坐忘”
-
-
第十章 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服气精义论》中的道性论
-
第三节 《坐忘论》中的道性思想
-
-
第十一章 唐玄宗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唐玄宗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明道德生畜之源”说
-
第三节 “道性清静”说
-
第四节 “因学知道,行无行相”说
-
第五节 “理身理国”说
-
-
第十二章 吴筠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吴筠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道至无而生天地”
-
第三节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
第四节 “神仙可学”
-
-
第十三章 张志和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张志和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体论
-
第三节 “至道非有无之殊”的辩证法
-
第四节 “无心可知道之妙”的认识论
-
第五节 “死生有循环之端”的生死观
-
-
第十四章 杜光庭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重玄思想的清理及其理论旨趣
-
第三节 “道通一气”
-
第四节 “体用相资”的辩证思维
-
第五节 “穷理尽性”与“安静心王”
-
第六节 理身与理国
-
-
第十五章 《无能子》与《化书》中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无能子》与《化书》
-
第二节 《无能子》中的自然论
-
第三节 《无能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
第四节 《化书》中的“虚化”论
-
第五节 《化书》的社会批判思想
-
-
第十六章 罗隐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罗隐的生平与著述
-
第二节 “贵贱之理著之于自然”
-
第三节 《谗书》的批判性质
-
-
第十七章 隋唐重玄学说与内丹学说
-
第一节 道教的重玄学说
-
第二节 道教内丹学与神学思辨
-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还丹”说与“数”论
-
-
第十八章 隋唐时期的三教关系
-
第一节 佛与儒的关系
-
第二节 道与佛的关系
-
第三节 道与儒的关系
-
第四节 唐代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 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214/26659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