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紅樓血淚史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5/06/25
閱讀格式
:
EPUB
ISBN
:
9789571475097
再讀《紅樓夢》,你看見的可能不只是情愛,還有一段被壓抑的民族記憶。 面對長達數十年的紅學熱潮,潘重規先生以截然不同的觀點,重新審視這部經典。他提出,《紅樓夢》並非曹雪芹自傳式的身世哀歌,而是一部隱含反清復明民族思想的政治小說。此觀點迥異於胡適等主流紅學論者提出的「自傳說」,值得讀者在閱讀原文時加以比對、思辨。 五個讓你重新認識《紅樓夢》的閱讀觀點: 1. 愛紅,或許是「愛朱」? 「紅樓」、「紅香圍簾」、「紅妝淚影」……紅色在書中幾乎無所不在。 潘重規先生提出,這個「紅」字,可能不只是愛情的色彩,也許影射了「朱明」──明朝的國姓。 寶玉「愛紅」與「悼紅軒」,或許正是對舊朝代的深情一瞥。 2. 寶玉敬女子,是性格,還是一種文化堅持? 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 這句話常被解讀為性別反思,但在清初社會背景下,也可能藏著另一層意涵。 在剃髮易服政策下,多數漢族女子選擇保留明制衣冠,成為文化身分的守護者。 小說裡女子的清潔、高潔、獨立,是不是也象徵了一種文化上的「不屈」?這也許是作者對「未改裝」者的敬意。 3. 真假寶玉:兩個家族、兩個時代? 甄寶玉與賈寶玉,一個姓「真」,一個姓「假」,身世性格幾乎一模一樣。 這樣的安排是否暗示了明清之交的政權更替與家族命運? 兩次抄家,會不會是對兩段歷史的重疊回聲? 4. 輓詩與哀悼:林四娘的故事藏著什麼? 書中提到明末宮人林四娘殉難,寶玉為晴雯作輓詞時提到「寧使文不足,悲有餘」。 這樣的句子,看似抒情,其實像是一封寫給歷史的長信,緩緩傾訴著難言的失落與懷舊。 5. 書中諧音、隱語,不只是巧思,或許是保命之道? 清初文字獄嚴重,文人寫作不得不處處藏意避諱。 潘重規先生認為,《紅樓夢》的許多巧妙安排,如「金陵」「風月」「紅樓夢」等詞語,可能都在暗示一種「說不出口的真話」。 也許這不只是小說的藝術,而是一種在高壓下的文學生存方式。 【從文本細節出發,理解歷史陰影下的文學多義性】 《紅樓血淚史》提供一種將《紅樓夢》置於清初歷史脈絡中、視其為民族書寫的閱讀視角。雖此觀點有其立場與推論,並不等同於學界定論,但其對隱喻線索的分析與歷史背景的串聯,對讀者打開另一種理解紅樓的可能性,具有啟發性價值。 是否《紅樓夢》真為「弔明揭清」的隱書?抑或只是個人身世與情愛的總結?本書不給定論,但邀請你在風月繁華之外,看見一層更深的文化密碼。 【作者簡介】 潘重規 (1908~2003)安徽省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曾任東北、四川、暨南、安徽等大學教授,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3年自中文大學退休,應聘為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博士班客座教授。返臺後,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所長兼文學院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曾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漢學茹蓮獎(Julian Price),行政院文化獎,大陸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韓國嶺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敦煌研究院榮譽院士。
- 序
- 民族血淚鑄成的紅樓夢
- 再話紅樓夢
-
三話紅樓夢──答胡適之先生
-
附錄:清文字獄檔
-
- 閒話紅樓夢──說「紅」,並就教胡適之先生
- 從曹雪芹的生卒年談紅樓夢的作者
- 紅樓夢中的女兒和男人
- 續談紅樓夢的避諱
- 紅樓夢的避諱問題答魏子雲先生
-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甄寶玉
- 紅樓夢閒徵姽嫿詞發微
- 淺談「俞平伯紅學起源論」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