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角度探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而1980~2000年間不僅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轉捩點,更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黃金年代,即使時序進入2011年,但綜觀臺灣美術發展之脈絡,仍不脫該時之範疇,故乃針對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做一鳥瞰式探究,期以史觀的視野,呈現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之全貌,試圖建構面向較廣且較完整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論。
目的乃在以宏觀的美術社會史觀之面向,從面的視角來窺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但更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從點的視角再做另一層深入的研究,則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將能更完整地呈現。
目的乃在以宏觀的美術社會史觀之面向,從面的視角來窺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但更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從點的視角再做另一層深入的研究,則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將能更完整地呈現。
- 推薦序 1 廖修平
- 推薦序 2 黃光男
- 推薦序 3 石隆盛
- 自序
- 前言
-
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概說
-
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
一 前論
-
二 狂飆的八○年代
-
三 守成的九○年代
-
-
第二節 影響臺灣當代美術發展之面向
-
一 經濟
-
二 政治
-
三 教育
-
四 思潮
-
-
第三節 臺灣藝術市場概況
-
一 藝術市場與經濟
-
二 臺灣經濟奇蹟下蓬勃的藝術市場
-
-
小結
-
-
第二章 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
-
第一節 藝文環境概況
-
一 藝文發展失衡
-
二 藝文生態描繪
-
三 藝術市場的地域差異
-
-
第二節 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與美術館
-
一 畫廊
-
二 拍賣公司
-
三 藝術博覽會
-
四 美術館
-
-
第三節 替代空間
-
一 臺灣替代空間形成背景
-
二 替代空間是畫廊的前哨
-
-
第四節 國際藝術的引入
-
一 歐美藝術流派的因襲
-
二 國際性大展對畫廊的影響
-
-
小結
-
-
第三章 政經與傳播環境對藝術經濟的影響
-
第一節 臺灣政治解嚴與美術發展
-
一 威權政治氛圍下畫家的壓抑
-
二 解嚴後的百花齊放
-
三 政治解嚴助長本土繪畫抬頭
-
四 本土繪畫成市場的主流
-
-
第二節 政經變遷下兩岸藝術衝擊
-
一 解嚴後大陸藝術品來臺管道多
-
二 業者經營大陸藝術品及市場
-
三 對本地藝術市場是一種刺激
-
四 國際上的擠壓
-
-
第三節 傳播媒體與藝評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
一 傳播媒體
-
二 藝評
-
-
小結
-
-
第四章 美術生態之變遷與美術社會發展
-
第一節 市場經營現象
-
一 畫價狂飆下偽作的猖獗
-
二 因應科技下的網路經營
-
三 市場國際化的迷思
-
-
第二節 美術社會角色的變化
-
一 策展人的熱潮
-
二 裝置藝術與平面繪畫的對峙
-
三 畫廊介入公共藝術/創作者創作方向轉換
-
四 科技與媒材
-
-
第三節 環境的回應
-
一 鐵道藝術網絡
-
二 大專院校藝文中心的設立
-
三 藝術活動節慶化
-
四 營利與非營利藝文機構之消長
-
五 藝文期刊見證市場滄桑
-
-
小結
-
-
第五章 美術社會之生態結構
-
第一節 社經結構
-
一 經濟
-
二 人口結構
-
三 政治與社會
-
-
第二節 藝術家與收藏家
-
一 藝術家
-
二 收藏家
-
-
第三節 政策法規制度
-
一 政府之藝術產業政策
-
二 相關文化獎助法規稅制
-
三 與藝術產業切身之稅制
-
四 產業的需要與期望
-
-
第四節 藝術產業及美術館
-
一 藝術產業(畫廊/拍賣公司)
-
二 美術館
-
-
第五節 美術教育
-
一 美術教育的問題
-
二 兩種美術教育管道
-
三 兩種美術教育體系對藝術產業之效果
-
四 人文的美術教育理念
-
-
小結
-
-
結語
-
一 美術社會發展之現象
-
二 美術社會發展之作為
-
- 參考文獻
- 附錄:1962~2000 年藝術產業大事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