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美術史的書寫,雖與近代臺灣史論述緊緊相扣。然而,它卻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樣貌,更應視其為在不同時空中,藝術家探尋美術主體性的流變軌跡。
本書以「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來思考臺灣美術史發展,一方面對於以往從「邊緣與中央」、「殖民與帝國」、「自我與他者」等論述的反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今所處世界的回應。因為,今天已是「平行」交流、可以自由在「真實」與「虛構」間移動的世界。科技的體驗,也使人類輕易披覆他人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與文化間的「游動」中,呈現出對於自我主體的思索,實為今日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美術」概念的變遷、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日治時期(1895至1945)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冷戰時期(19520至1970)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從「正統」到「多元」(1950年代以後的發展)、「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現實與虛擬之間(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從臺灣藝術的起源、歷史;多元族群藝術展現、各殖民時期下的藝術品,以及藝術普及、商業化,詳盡描寫。
本書以「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來思考臺灣美術史發展,一方面對於以往從「邊緣與中央」、「殖民與帝國」、「自我與他者」等論述的反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今所處世界的回應。因為,今天已是「平行」交流、可以自由在「真實」與「虛構」間移動的世界。科技的體驗,也使人類輕易披覆他人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與文化間的「游動」中,呈現出對於自我主體的思索,實為今日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美術」概念的變遷、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日治時期(1895至1945)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冷戰時期(19520至1970)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從「正統」到「多元」(1950年代以後的發展)、「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現實與虛擬之間(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從臺灣藝術的起源、歷史;多元族群藝術展現、各殖民時期下的藝術品,以及藝術普及、商業化,詳盡描寫。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美術」概念的變遷
-
第一節 「美術」一詞在西方的發展
-
第二節 「藝術」一詞在中國的概況
-
第三節 「美術」一詞在東亞的流變
-
第四節 「美術」一詞在臺灣的形塑
-
-
第三章 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
-
第一節 裝飾藝術中的風格
-
第二節 史前遺址出土的耳飾玦
-
第三節 古琉璃珠(玻璃珠)
-
第四節 文身
-
-
第四章 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
-
第一節 萬山岩雕
-
第二節 青銅刀柄
-
第三節 木雕
-
第四節 史前與原始藝術的紋樣特徵
-
-
第五章 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
-
第一節 航海地圖中的臺灣
-
第二節 澎湖出土的中國陶瓷
-
第三節 中國貿易瓷的轉銷與訂製
-
第四節 臺灣出土的貿易陶瓷
-
第五節 後作力:《福爾摩沙變形記》
-
-
第六章 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
-
第一節 相關的研究
-
第二節 《采風圖》與《職貢圖》、「風俗畫」、「故事畫」的關係
-
第三節 不同版本的表現模式
-
第四節 教化的隱喻
-
-
第七章 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
-
第一節 從貿易轉運站到文化邊陲帶
-
第二節 中原文化的傳入
-
第三節 視覺的造型趣味
-
第四節 水墨書法的變化性
-
第五節 物象的趣味性
-
第六節 人物畫
-
第七節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
-
第八章 日治時期(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美術教育的建立
-
第三節 《臺灣日日新報》的美術氛圍
-
第四節 官方美展的興辦
-
第五節 跨界的藝術
-
第六節 複調的啟蒙
-
-
第九章 冷戰時期(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
-
第一節 從東亞的聖戰到世界的冷戰
-
第二節 官展所形塑的「中國」
-
第三節 「文化中國」語境下的水墨創作
-
第四節 傳統文人畫的時空意涵
-
第五節 幽暗的角落
-
-
第十章 從「正統」到「多元」:一九五〇年代以後的發展
-
第一節 一九五〇年代正統國畫論戰
-
第二節 從東洋畫轉向國畫
-
第三節 從東洋畫轉向膠彩畫
-
第四節 鄉土意識的興起
-
第五節 回歸造型的純粹性
-
第六節 傳統的再現
-
第七節 女性藝術家與女性議題
-
-
第十一章 「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
-
第一節 美術與生活
-
第二節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
第三節 美術雜誌
-
第四節 公開的展示空間
-
第五節 數位化的省思
-
-
第十二章 現實與虛擬之間:一九八〇年代以後的發展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當代藝術中的「凝視」與「言說」
-
第三節 當代藝術中的各種議題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