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理工遇上文學,如何以科學公式計量詩的職能轉換?│
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與詩、以及詩與質能、色空、有無、虛實、與多一的關係?
詩從「詞語」轉向「圖像」的轉向,與當今數位媒體的多元複合特性如何與詩結合?
杜十三的跨領域行徑如何實踐?其小詩與圖像的互動具備什麼意涵?
以向陽的散文詩和臺語詩為例,看向陽的「難題」何在?
從拉康鏡象說及左右腦分工說切入,看路寒袖創作的不安定動態性,與臺灣圖像的歷史走向有何契合?
閩南語方言詩的拓展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為何?
朵思和羅英兩人的詩作,在情與欲呈現方式有何不同?
臺灣前行代詩人大規模「移花接木」地填補了「中國新詩史」中五○、六○年代「尬尷的空檔」,何以臺灣中生代卻在「之後的30年」幾乎「被尬尷的忽略」?
從匱乏說怎樣看卞之琳的〈斷章〉?
詩人白靈從「跨質能」、「跨媒介」、「跨語言」、「跨文體」、「跨地域」、「跨時空」等面相,以物理、醫學、心理學等理論切入,探究詩人與詩作的各種跨領域現象。
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與詩、以及詩與質能、色空、有無、虛實、與多一的關係?
詩從「詞語」轉向「圖像」的轉向,與當今數位媒體的多元複合特性如何與詩結合?
杜十三的跨領域行徑如何實踐?其小詩與圖像的互動具備什麼意涵?
以向陽的散文詩和臺語詩為例,看向陽的「難題」何在?
從拉康鏡象說及左右腦分工說切入,看路寒袖創作的不安定動態性,與臺灣圖像的歷史走向有何契合?
閩南語方言詩的拓展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為何?
朵思和羅英兩人的詩作,在情與欲呈現方式有何不同?
臺灣前行代詩人大規模「移花接木」地填補了「中國新詩史」中五○、六○年代「尬尷的空檔」,何以臺灣中生代卻在「之後的30年」幾乎「被尬尷的忽略」?
從匱乏說怎樣看卞之琳的〈斷章〉?
詩人白靈從「跨質能」、「跨媒介」、「跨語言」、「跨文體」、「跨地域」、「跨時空」等面相,以物理、醫學、心理學等理論切入,探究詩人與詩作的各種跨領域現象。
- 【臺灣詩學論叢】第二輯 總序
- 自序 詩是跨向全人的先鋒
-
跨質能現象
-
質能與多一——混沌詩學初論
-
-
跨媒介現象
-
臺灣新詩的跨領域現象——從詩的聲光到影像詩
-
有框與無框——杜十三的跨領域實踐及其小詩例證
-
-
跨語言現象
-
詩的影音建構——以向陽的散文詩和臺語詩為例
-
建構與逃逸——路寒袖影音創作中的臺灣圖象
-
閩南語詩歌中的聲情表達與意象的力量——以向陽到唐捐等的方言詩為例
-
-
跨文體現象
-
在詩中小說——朵思與羅英詩中的情與欲比較
-
-
跨地域現象
-
平行與交錯——《兩岸四地中生代詩選》出版的意義和影響
-
從斷捨離看小詩與截句——由東南亞到兩岸詩的跨域與互動
-
-
跨時空現象
-
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從匱乏說看卞之琳的〈斷章〉
-
-
附錄
-
白靈詩學年表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