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以採行實證的研究方法,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全書共分七章,研究對象主要選擇吳坤煌、楊逵、龍瑛宗、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台籍「翻譯者」,進行他們翻譯路徑的分析,發現戰前的譯者在日本左翼的報章媒體上,藉由翻譯「代表╱再現」殖民地台灣。政權更迭的戰後初期,本土知識分子利用翻譯進行文化傳播,並將中國知識再脈絡化。戰後的譯者則將台灣戰前的日語文學翻譯「重置」(re-place)到戰後當代中文語境的脈絡中,並扮演著再脈絡化的角色(contextualizer)。從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譯作生產的社會脈絡(context),以及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轉換個人的文學能量,均展現出高度的各自文化能動性。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全書共分七章,研究對象主要選擇吳坤煌、楊逵、龍瑛宗、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台籍「翻譯者」,進行他們翻譯路徑的分析,發現戰前的譯者在日本左翼的報章媒體上,藉由翻譯「代表╱再現」殖民地台灣。政權更迭的戰後初期,本土知識分子利用翻譯進行文化傳播,並將中國知識再脈絡化。戰後的譯者則將台灣戰前的日語文學翻譯「重置」(re-place)到戰後當代中文語境的脈絡中,並扮演著再脈絡化的角色(contextualizer)。從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譯作生產的社會脈絡(context),以及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轉換個人的文學能量,均展現出高度的各自文化能動性。
- 導論
-
第一章 吳坤煌在日的文化翻譯活動:以1930年代日本左翼雜誌為考察對象
-
前言
-
一、旅日福爾摩沙青年吳坤煌
-
二、日本左翼同人詩刊中的台灣詩人
-
三、在日本戲劇雜誌的台灣評論家
-
四、左翼雜誌中殖民地資訊的報導翻譯
-
結語
-
附錄:〈現在的台灣詩壇〉與〈台湾詩壇の現状〉的增刪情況
-
-
第二章 1930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文學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
-
前言
-
一、東亞作家的文化交流
-
二、與日本媒體建立的合作模式
-
三、日本文壇文學議題的參與
-
四、殖民地台灣社會的報導與批判
-
結語
-
附錄:1930 年代楊逵在日刊物發表目錄
-
-
第三章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
-
前言
-
一、政治性的翻譯:官方日語書籍的譯介與出版活動
-
二、翻譯的政治性和社會需求
-
三、日語通俗文學的出版與譯介
-
四、左翼文化人的譯介活動
-
結語
-
附錄一:戰後初期「台灣藝術社」出版品(社址:台北市太平町二段八十五號)
-
附錄二:中華日報日文版「家庭欄」與婦女議題相關的文章
-
-
第四章 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
前言
-
一、《今日之中國》的發刊背景及其編譯者
-
二、戰後省籍作家的創作與翻譯實踐
-
三、選譯外省籍作家的作品類型
-
結語
-
附錄一: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
附錄二:外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
-
第五章 析論1970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
-
前言
-
一、再發現台灣文學的歷史條件
-
二、報紙副刊作為譯介傳播的載體
-
三、遠景出版社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
結語
-
附錄:《民眾日報.副刊》(1979.01-1979.12)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譯作
-
-
第六章 1980年代葉石濤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
前言
-
一、翻譯的政治性:日本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的改譯
-
二、翻譯的大眾商業性:日本推理小說的譯介
-
三、翻譯的自主性:韓國短篇小說選集的擇譯
-
結語
-
附錄:葉石濤譯作《地下村》相關之刊出資料表
-
-
第七章 後解嚴時期西川滿文學翻譯的文化政治
-
前言
-
一、日本遣返者文學中的台灣書寫
-
二、戰後西川滿的文學活動
-
三、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的翻譯接受史
-
結語
-
附錄: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翻譯年表
-
- 結論
- 參考書目
- 論文出處一覽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