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

作者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4428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一 王寅教授《语言哲学研究》的启示
  • 序二
  • 前言
  • 第一章 语言哲学入门
    • 第一节 西方哲学简表
      • 一、序言
      • 二、西哲简表
    • 第二节 简论形而上学
      • 一、“形而上学”到底何意?
      • 二、从哲学上“形”说起
      • 三、翻译之误
      • 四、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Being为“毕因”
      • 一、研究Being的意义
      • 二、Being的翻译
      • 三、小结
    • 第四节 哲学的三次转向
      • 一、古希腊哲学:毕因论转向
      • 二、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 三、现代哲学:语言论转向
      • 四、小结
    • 第五节 哲学的第四转向
  • 第二章 西方哲学家论语言:五段情结
    • 第一节 哲学与语言学互动的简史
    • 第二节 古希腊的毕因论转向
      • 一、赫拉克利特
      • 二、高尔吉亚
      • 三、苏、柏、亚
      • 四、小结
    •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语言与哲学
      • 一、引言
      • 二、从语言分析到哲学与逻辑
    • 第四节 中世纪的神学毕因论时期
      • 一、上帝创造语言
      • 二、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 三、语言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
      • 四、思辨语法
      • 五、助范畴论
      • 六、小结
    • 第五节 近代史上认识论转向
      • 一、经验论者
      • 二、理性论者
      • 三、普遍论与相对论
      • 四、小结
    • 第六节 现当代语言哲学转向时期
      • 一、语言哲学三原则
      • 二、20世纪语哲对语言学的影响
      • 三、小结
    • 第七节 后现代转向下的认知语言学
  • 第三章 语言哲学之源:六项原因
    • 第一节 反思形而上,另辟新蹊径
    • 第二节 经验兼理性,相得又益彰
    • 第三节 新符换旧桃,人工语登场
      • 一、从主词到谓词
      • 二、从表层到深层
      • 三、从部分符号到全部符号
    • 第四节 顺应新趋势,倡导科学化
    • 第五节 现代语言学,功劳不可没
      • 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
      • 二、批判语言工具论
      • 三、关系vs命题/事实
      • 四、关门风刮及各科
      • 五、整体性同构关系
      • 六、为解构论提供靶源
      • 七、索氏对语哲的其他影响
      • 八、索氏与语哲三原则
    • 第六节 兴语言分析,批心理主义
      • 一、狄尔泰
      • 二、布伦塔诺
      • 三、冯特
      • 四、弗洛伊德
      • 五、小结
  • 第四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途径(上)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谱系梳理
      • 一、英美分析哲学
      • 二、日常语言学派
      • 三、维氏前后期理论及比较
      • 四、欧陆人本哲学
    • 第三节 语言分析
      • 一、弗雷格
      • 二、罗素
      • 三、维氏
      • 四、维也纳小组
      • 五、塔尔斯基
      • 六、奎因
    • 第四节 意义的定义
  • 第五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路径(下)
    •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之分
      • 一、分析与综合之分
      • 二、反思分析与综合之分
      • 三、“分析”的多种含义
      • 四、“分析”与“思辨”之分
    • 第六节 40要点
    • 第七节 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 一、指称论:意义研究之始源
      • 二、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 第八节 传承与超越
  • 第六章 意义的定义(上):指称与涵义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指称论
    • 第三节 观念论
      • 一、古希腊
      • 二、近代
      • 三、现当代
      • 四、我国学者
    • 第四节 涵义论
      • 一、L与S直接连接
      • 二、S与R直接连接
      • 三、L与R间接连接
    • 第五节 命题论
    • 第六节 摹状论
      • 一、摹状论与认识论
      • 二、摹状语与代词
      • 三、“存在”不做谓词
  • 第七章 意义的定义(中):外延方法
    • 第七节 证实论
    • 第八节 真值论
    • 第九节 功用论
    • 第十节 行为论
    • 第十一节 语境论/情境论
  • 第八章 意义的定义(下):内在论与人本观
    • 第十二节 意向论
    • 第十三节 关系论
      • 一、“切二留一”和“内指关系论”
      • 二、理论基础和深远影响
    • 第十四节 成分论
    • 第十五节 替代论
    • 第十六节 现象学意义观
      • 一、现象
      • 二、现象学
      • 三、现象学还原
      • 四、意向性
      • 五、现象学意义观
      • 六、人本观
    • 第十七节 存在主义意义观
      • 一、两点超越
      • 二、思与诗
      • 三、存在主义意义观
      • 四、现代解释学
    • 第十八节 解释学意义观
      • 一、理解的特征
      • 二、解释学后继者
    • 第十九节 解构主义意义观
      • 一、消解结构,否定系统
      • 二、解构论意义观
    • 第二十节 认知意义观
    • 第二十一节 多元互动观
  • 第九章 指称论之争:四种主要观点
    • 第一节 意义多元论
    • 第二节 指称论与摹状论
      • 一、指称论难题
      • 二、弗雷格的解决方案
      • 三、罗素的解决方案
      • 四、摹状论的问题
      • 五、维氏和塞尔的修补方案
      • 六、其他学者的修补方案
    • 第三节 摹状论与因果论
      • 一、因果论出场
      • 二、摹状论与因果论之别
    • 第四节 两论具有互补性
      • 一、摹状论之不足
      • 二、因果论之缺陷
      • 三、两论互补
    • 第五节 命名转喻论
      • 一、概述
      • 二、转喻论新析
      • 三、小结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