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生的路不止於享樂或悲傷,而是行動。
不忘初衷,抬起目光,你會看到該走的路。
──李遠哲
李遠哲唯一授權,榮獲諾貝爾獎三十週年紀念傳記
一位當代重量級科學家八十年學思歷程
★【特別邀請】藝術家朱銘為書名題字
★【特別收錄】李遠哲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關鍵手稿x百餘張首度公開的珍貴影像
他,帶領臺灣在科學和人文關懷站上國際視野
李遠哲是讓中研院躍登國際學術地圖的關鍵推手,
也是突破國際外交,在許多國際場合上為臺灣發聲的科學家。
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獎後,他毅然放棄海外高薪與研究資源回到臺灣,數十年來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家鄉開創出一條美好的路。現在的他,是臺灣社會永遠的義工,守護著新一代的青年,引領他們探索知識、懷抱信念,迎向充滿挑戰的未來。
本書為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唯一授權、最翔實的人生傳記。
作者透過對相關人士大量訪談,收集與梳理相關史料、報導,勾勒描繪出李遠哲八十年傳奇人生中曲折起伏的生命歷程,以及他立定志向、成為具人文關懷的偉大科學家的夢想之路。
作者耗費多年心力,呈現既熱情又冷靜俐落的報導文學筆觸。她寫人,也寫下一個時代下少年的奮鬥故事,生動刻畫出李遠哲一路成長,勇敢挑戰不可能、決不妥協的堅毅身影。引領讀者一窺在每個得來不易的成就,以及對深愛的臺灣篳路藍縷的付出背後,那始終如一的理想與熱情。
不忘初衷,抬起目光,你會看到該走的路。
──李遠哲
李遠哲唯一授權,榮獲諾貝爾獎三十週年紀念傳記
一位當代重量級科學家八十年學思歷程
★【特別邀請】藝術家朱銘為書名題字
★【特別收錄】李遠哲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關鍵手稿x百餘張首度公開的珍貴影像
他,帶領臺灣在科學和人文關懷站上國際視野
李遠哲是讓中研院躍登國際學術地圖的關鍵推手,
也是突破國際外交,在許多國際場合上為臺灣發聲的科學家。
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獎後,他毅然放棄海外高薪與研究資源回到臺灣,數十年來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家鄉開創出一條美好的路。現在的他,是臺灣社會永遠的義工,守護著新一代的青年,引領他們探索知識、懷抱信念,迎向充滿挑戰的未來。
本書為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唯一授權、最翔實的人生傳記。
作者透過對相關人士大量訪談,收集與梳理相關史料、報導,勾勒描繪出李遠哲八十年傳奇人生中曲折起伏的生命歷程,以及他立定志向、成為具人文關懷的偉大科學家的夢想之路。
作者耗費多年心力,呈現既熱情又冷靜俐落的報導文學筆觸。她寫人,也寫下一個時代下少年的奮鬥故事,生動刻畫出李遠哲一路成長,勇敢挑戰不可能、決不妥協的堅毅身影。引領讀者一窺在每個得來不易的成就,以及對深愛的臺灣篳路藍縷的付出背後,那始終如一的理想與熱情。
- 封面
- 作者簡介
- 獻給在這片土地追夢播種的人
- 推薦序 余英時
- 推薦序 陳建仁
- 為下一代而前進 李遠哲
- 〈序章〉我得了諾貝爾獎?你在開玩笑嗎?
- 第一部 少年李遠哲
- 〈第一部.第一章〉家族流變四百年
- 〈第一部.第二章〉幼稚園出生的怪小孩
- 〈第一部.第三章〉削竹砍蔗的小李飛刀
- 〈第一部.第四章〉我不是日本人?被欺負的「三腳仔」
- 〈第一部.第五章〉跟爸爸去寫生,去孔廟打桌球
- 〈第一部.第六章〉問問題的媽媽,動手找答案的孩子
- 〈第一部.第七章〉生平第一次打擊
- 〈第一部.第八章〉客廳就是陳情室,街巷就是遊戲場
- 〈第一部.第九章〉看禁書的網球少年
- 〈第一部.第十章〉大澈大悟,扭轉人生的一場病
- 〈第一部.第十一章〉白色恐怖進校園,權威下的「叛逆」根苗
- 〈第一部.第十二章〉城隍廟拜拜,媽媽眼中的奇人
- 〈第一部.第十三章〉臺大宿舍,社會縮影
- 〈第一部.第十四章〉如何成為一流的科學家
- 〈第一部.第十五章〉深夜的實驗室
- 〈第一部.第十六章〉不忘初心
- 〈第一部.第十七章〉棉被,夾克,北投石
- 〈第一部.第十八章〉人造衛星來了,家族的集體學習
- 〈第一部.第十九章〉另類的兵役,人性的戰場
- 〈第一部.第二十章〉佳人重逢,我一定回來服務
- 第二部 青年李遠哲
- 〈第二部.第一章〉開放的自由風氣
- 〈第二部.第二章〉What's new?
- 〈第二部.第三章〉十六個月,挑戰大師理論
- 〈第二部.第四章〉在科學界的宇宙中心磨練
- 〈第二部.第五章〉在工友室首創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器
- 〈第二部.第六章〉「希望」的奧祕
- 〈第二部.第七章〉三十一歲找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
- 〈第二部.第八章〉治安陰影下的生活
- 〈第二部.第九章〉科學的良性競爭
- 〈第二部.第十章〉三年升等副教授
- 〈第二部.第十一章〉十年一瞬
- 〈第二部.第十二章〉重返柏克萊
- 〈第二部.第十三章〉我家後面有實驗室
- 〈第二部.第十四章〉Is there any breakthrough?
- 〈第二部.第十五章〉那些陪病的日子
- 〈第二部.第十六章〉挑戰「不可能」
- 〈第二部.第十七章〉教育的責任
- 〈第二部.第十八章〉初訪中國
- 〈第二部.第十九章〉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籌設中研院原分所
- 〈第二部.第二十章〉協助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 〈第二部.第二十一章〉挑戰極限
- 〈第二部.第二十二章〉白宮、雷根與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第二部.第二十三章〉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第二部.第二十四章〉迎接曙光的頒獎典禮
- 〈第二部.第二十五章〉返臺旋風
- 〈第二部.第二十六章〉鄧小平與躁動的中國
- 〈第二部.第二十七章〉非光環,是責任
- 〈第二部.第二十八章〉放棄美國官職
- 〈第二部.第二十九章〉象牙塔的內與外
- 〈第二部.第三十章〉該也是我回家的時候
- 第三部 與家鄉父老同甘苦
- 〈第三部.第一章〉老院新生的挑戰
- 〈第三部.第二章〉轉捩點上的中研院
- 〈第三部.第三章〉立法院初登板
- 〈第三部.第四章〉放棄美國籍,讓戈巴契夫等國際領袖認識臺灣
- 〈第三部.第五章〉構築學術的大殿堂
- 〈第三部.第六章〉打造學者的社區
- 〈第三部.第七章〉拆掉無形的高牆
- 〈第三部.第八章〉創造人才的磁吸力
- 〈第三部.第九章〉政治叢林中的教育改革
- 〈第三部.第十章〉原分所躍上國際地圖
- 〈第三部.第十一章〉九二一震災重建
- 〈第三部.第十二章〉臺灣首次政黨輪替
- 〈第三部.第十三章〉躍登《科學》雜誌,國際學術版圖上的中研院
- 〈第三部.第十四章〉三次出使APEC
- 〈第三部.第十五章〉為人民工作
- 〈第三部.第十六章〉卸下十二年重擔
- 〈第三部.第十七章〉原分所的科學突破
- 〈第三部.第十八章〉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讓世界看見臺灣
- 〈第三部.第十九章〉全球科學界的領導者,為轉型永續奔走
- 〈第三部.第二十章〉回歸學術,讓年輕人發揮
- 結語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