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森林中的法語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1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788407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中,阿姜查對西方佛子的影響無人能及,他的教法如此普及的關鍵為何?無他,清晰與親切且受用而已。但這對不同文化背景與佛教傳承的人來說,卻是最容易親近佛法的路徑,從本書就可以一窺阿姜查開示魅力的究竟。

阿姜查常說:「起初人們先聞法,但是還不懂得思惟;接著他開始思惟,但是不會修行;修行後,尚未見到法的實相;見法後,則依然未能證入。」

這構成了本書的架構--聞法、思法、修法、見法、證法、傳法。這也正是一般人修行的道路,阿姜查將此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組練習或儀式而已,當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這也是阿姜查的開示善巧方便的地方,總是於不經意間將弟子導向解脫。

他認為語言是一種幫助理解的工具,要聽得懂才有意義,所以他不直接談經典中超越世俗名言的深奧智慧,因為透過讀誦艱深的經典可能只得到概念,卻可能錯過真正的修行,他認為我們應該盡量救治盲人的眼疾,而非只是告訴他顏色。就如佛陀所說:「我只教導兩件事,即苦與苦的止息。」不需要一直描述涅槃等名相。他的教法中也不主張對一般人來說玄之又玄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為沒有透過世俗名言如何能與眾生教學、溝通或解釋事情呢?他關切的是修煉的過程,而非證悟的結果;重點在於幫助眾生清除障礙,以便讓他們看得更清楚。因此書中遍布他隨手引來的狗、芒果、雞、稻田與水牛等最通俗、最具體、最適合聽者的內容,來說明一般人不易了解的經典術語。

他在本書教導各種正念與禪定的傳統修法時,總是盡量不提定境或開悟等特殊經驗。他認為禪定不過是一種工具,一種端坐檢視自身的方法,目的只是為了降伏與拓展內心。那是讓我們解脫束縛、停止鬥爭、放下執著與隨遇而安的方法。因此,對於真實法而言,其實不需要學太多,只需要貫徹一些簡單原則即可。所需要學習的,只是知道要修些什麼,以及如何修,然後勇往直前而已。

書中也提到幾個常被提到問題,如修行就是該獨自躲在深山中,與人隔絕不相往來嗎?但阿姜查卻認為世間是藉由認知而超越,而非經由逃避。人們可以藉由世間的感官接觸中尋獲智慧。如此既可以揭露自身的習氣,又可以觀察到痛苦產生的方式。所以他說:「如果哪裡又熱又麻煩,那就對了,那裡就是修行的好地方。」

另外,本書也提到了阿姜查非常注重的倫理道德,也就是佛教的持戒和行善,這些常叫一般人排拒,誤認為那是一種緊箍和恫嚇。從不要人們迷信與盲從他的阿姜查直接了當第指出,倫理與道德的目的在於創造一顆寬鬆的心,與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可幫助行者調整心性,為禪修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觀全書,讀者會發現,佛法就是幫助人們見道的善巧方便。「法是用來生活的」--這也就是本書的真諦:證道者僅只是坐著,縫衣服,所達到的境界,也遠高於未證道者修習好幾小時的禪坐。
  • 〔推薦序〕 看,那飄落的葉片
  • 〔推薦序〕 隨順緣起而與空相應
  • 〔推薦序〕 在覺察中安住
  • 〔英譯者序〕 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 〔中譯者序〕 證悟者,離我們不遠
  • 〔作者簡傳〕 證入無我達寂境
  • 導論◎進入法的道路
  • 第一章◎聞法
  • 第二章◎思法
    • 現在法
    • 獵人的陷阱
  • 第三章◎修法
    • 寂滅之道
    • 戒帶來快樂──於松克朗(泰國舊曆新年)的開示
    • 修習禪定
    • 在家修──別讓猴兒燒了你的房子
    • 出家的生活──人們為什麼要出家?
    • 是日已過──對巴蓬寺尼眾之講話
  • 第四章◎見法
    • 憍陳如覺悟了
    • 摸索
  • 第五章◎證法
    • 超越因果
    • 讓它成為涅槃之因
  • 第六章◎傳法
  • 〔附錄〕 辭彙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