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我国的日语语法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学校语法和较新的日语教学语法这两套不同的语法体系。学校语法指日本的中小学所讲授的语法体系,以日语母语者为对象制定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的形式;日语教学语法主要应用于以欧美人为对象的对外日语教学中,其总体特点是更加注重语言的意义与功能。这两套语法体系虽并非为我国日语学习者“量身定制”,却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日语语法教学的教材、教参等基本上都是以这两套语法体系为框架编写而成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并存给学习者和教师带来了困扰,其孰优孰劣也一直是日语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书在教学语法的视域下,选取《新大学日语简明教程》为学校语法体系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日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材,归纳两套教材中的初级日语核心语法项目,即助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格助词的使用,使役态、被动态、可能态、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在教学思维、术语命名、教学逻辑、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采用以E-prime为主的追踪实验法,考察中国日语学习者于初级核心语法项目上的习得效果差异,并结合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日语语言学相关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机制,以探明哪一套语法体系或哪一套语法体系的哪个部分更加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
本书在教学语法的视域下,选取《新大学日语简明教程》为学校语法体系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日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材,归纳两套教材中的初级日语核心语法项目,即助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格助词的使用,使役态、被动态、可能态、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在教学思维、术语命名、教学逻辑、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采用以E-prime为主的追踪实验法,考察中国日语学习者于初级核心语法项目上的习得效果差异,并结合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日语语言学相关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机制,以探明哪一套语法体系或哪一套语法体系的哪个部分更加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研究动机与意义
-
三 关于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教学效果的文献回顾
-
四 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性与本书的创新
-
五 研究目的及框架
-
-
第二章 总体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流程
-
三 量具设计
-
四 本章小结
-
-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第三章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及其各自存在的问题研究
-
一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
-
二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各自存在的问题
-
三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日语语法习得效果研究
-
一 语法习得效果的评价标准
-
二 日语语法习得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 本章小结
-
-
-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五章 教学视角下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
-
一 语法体系承载教材的选取
-
二 “组装型”与“集成型”的教学思维差异
-
三 “意义型”与“形态型”的术语命名差异
-
四 “模块化”与“零散化”的教学逻辑差异
-
五 “简体为本”与“敬体优先”的教学理念差异
-
六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教学视角下两套语法体系教材的相同之处
-
一 动词语态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
二 授受动词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
三 敬语体系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
四 本章小结
-
-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七章 正式研究阶段的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
一 实验对象
-
二 实验材料
-
三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
-
四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五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差异性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 “组装型”与“集成型”教学思维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
-
二 “意义型”与“形态型”术语命名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
-
三 “模块化”与“零散化”教学逻辑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
-
四 “简体为本”与“敬体优先”教学理念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
-
五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 动词语态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
-
二 授受动词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
-
三 敬语体系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
-
四 本章小结
-
-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十章 讨论与启示
-
一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
二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三 其他启示性发现
-
四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
-
- 参考文献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1738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