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再也沒有比家庭互動更能令人喪失心智化的情境了。在家庭中,人際關係往往是最緊張、最有愛但也最為情緒化的;換句話說,家庭做為一種潛在的環境,每天都可能促使一個甚至更多的家庭成員失去他們的心智化能力。」──馮納吉與艾莉森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兒童心理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Children,簡稱MBT-C),可幫助兒童理解自身想法、調節情緒,同時支持父母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是與親子進行心理工作的一大利器。本書由英、美、加、荷蘭及瑞典五地的專家聯合執筆,提出一個有時間限期的心智化治療模式,並將親職諮詢納入到模式當中,期盼以雙軌並行的方式,在治療期間內提升孩子與家長各自的心智化能力。針對對象為5-12歲、因焦慮、憂鬱症、人際困難、心智化能力停滯等情緒障礙,以及輕到中度的行為問題的孩子們及其父母。
本書從詳實的評估與個案概念化歷程開始,加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觀點,配合具體明瞭的治療架構與步驟,讓實務工作者們爭取在短時間(約9-12次)內處理關鍵的親子關係及心智化能力的主題,並描繪出工作上的可行方向。
這個治療取向運用了傳統心理動力學的原則,更結合依附理論、心智化實證研究,以及認知行為治療、遊戲治療等不同取向。簡明而條理清晰的論述,不但適合臨床醫師、諮商師、輔導老師、社工師參考,一般父母師長閱讀本書,也能得到許多啟發。
享譽國際的兒童心理治療師尼克‧米奇利組成了一支由心智化專家組成的全明星團隊,以協助各種理論取向的臨床工作者一起「心智化」出溫暖的兒童治療之樣貌。《心智化兒童治療》可望成為一本經典的治療手冊,適用於各式心理障礙診斷與不同家庭背景的兒童。──傑夫·古德曼博士(Geoff Goodman, PhD, FIPA)紐約長島大學臨床心理治療博士課程負責人;精神分析訓練與研究中心(IPTAR)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使用心智化理論進行兒童青少年治療的實務操作手冊,兒童青少年治療師、諮商師、中小學輔導老師必備。
★本書經由兒童心智化理論的爬梳,間接引介了與英國精神分析重鎮塔維斯托克診所鼎足而立的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相關訓練,以及其關注的學校場域心理治療議題。
誠摯推薦
周仁宇 |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人類學博士
林亮吟 | 精神科醫師、心禾診所院長
孫明儀 | 衞福部保護司「六歲以下兒少保護親職賦能計畫」全國總督導、
映安社會工作師事務所負責人
許宗蔚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成人精神分析師
詹志禹 |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樊雪梅 |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博士(Tavistock & UEL)、兒童、
成人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
魏秀年 | 英國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台灣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兒童心理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Children,簡稱MBT-C),可幫助兒童理解自身想法、調節情緒,同時支持父母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是與親子進行心理工作的一大利器。本書由英、美、加、荷蘭及瑞典五地的專家聯合執筆,提出一個有時間限期的心智化治療模式,並將親職諮詢納入到模式當中,期盼以雙軌並行的方式,在治療期間內提升孩子與家長各自的心智化能力。針對對象為5-12歲、因焦慮、憂鬱症、人際困難、心智化能力停滯等情緒障礙,以及輕到中度的行為問題的孩子們及其父母。
本書從詳實的評估與個案概念化歷程開始,加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觀點,配合具體明瞭的治療架構與步驟,讓實務工作者們爭取在短時間(約9-12次)內處理關鍵的親子關係及心智化能力的主題,並描繪出工作上的可行方向。
這個治療取向運用了傳統心理動力學的原則,更結合依附理論、心智化實證研究,以及認知行為治療、遊戲治療等不同取向。簡明而條理清晰的論述,不但適合臨床醫師、諮商師、輔導老師、社工師參考,一般父母師長閱讀本書,也能得到許多啟發。
享譽國際的兒童心理治療師尼克‧米奇利組成了一支由心智化專家組成的全明星團隊,以協助各種理論取向的臨床工作者一起「心智化」出溫暖的兒童治療之樣貌。《心智化兒童治療》可望成為一本經典的治療手冊,適用於各式心理障礙診斷與不同家庭背景的兒童。──傑夫·古德曼博士(Geoff Goodman, PhD, FIPA)紐約長島大學臨床心理治療博士課程負責人;精神分析訓練與研究中心(IPTAR)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使用心智化理論進行兒童青少年治療的實務操作手冊,兒童青少年治療師、諮商師、中小學輔導老師必備。
★本書經由兒童心智化理論的爬梳,間接引介了與英國精神分析重鎮塔維斯托克診所鼎足而立的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相關訓練,以及其關注的學校場域心理治療議題。
誠摯推薦
周仁宇 |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人類學博士
林亮吟 | 精神科醫師、心禾診所院長
孫明儀 | 衞福部保護司「六歲以下兒少保護親職賦能計畫」全國總督導、
映安社會工作師事務所負責人
許宗蔚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成人精神分析師
詹志禹 |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樊雪梅 |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博士(Tavistock & UEL)、兒童、
成人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
魏秀年 | 英國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台灣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 作者簡介
- 審閱者/譯者簡介
- 【推薦序】規劃完善導覽系統的兒童心智化主題博物館
- 【審閱序】繼續kè-sio̍k
- 【譯序】與父母及孩子一起編織心智化的脈絡
- 致繁體中文版讀者
- 前言
- 謝辭
- 緒論
-
︱第一部︱ 理論框架
-
【第一章】心智化的發展
-
為何心智化如此重要?
-
促進心智化能力的因子
-
心智化能力在兒童期各階段當中的發展
-
結論
-
-
【第二章】當心智化能力發展不良或崩解時
-
思考心智化困難的架構
-
當父母的心智化出現困難時
-
發展不良的心智化
-
兒童身上不同的非心智化模式
-
依附與心智化的崩解
-
與虐待及忽視有關的心智化失敗
-
心智化困難與兒童期障礙
-
結論
-
-
-
︱第二部︱ 治療取向的說明
-
【第三章】有時限的MBT-C的結構與目標
-
哪些孩子可以從有時限的MBT-C中獲益?
-
有時限的MBT-C的首要目標
-
有時限的MBT-C的結構與框架
-
治療的外在設置
-
做為治療框架的時間
-
焦點概念化
-
一位治療師就好?還是需要兩位治療師?
-
案例簡介
-
結論
-
-
【第四章】有時限的MBT-C中治療師的立場
-
MBT-C治療師的存在性立場
-
對心智有興趣,而不僅僅是行為
-
好奇心與不知道(探究)的立場
-
監測誤解
-
運用督導支持心智化立場
-
結論
-
-
【第五章】有時限的MBT-C的評估歷程
-
評估歷程的架構
-
與孩子及家庭的第一次會談
-
與孩子的評估會談
-
與父母的評估會談
-
在個案概念化中蒐集印象
-
運用焦點概念化
-
設定目標
-
結論
-
-
【第六章】在有時限的MBT-C中與孩子的直接工作
-
以遊玩為中心的有時限的MBT-C
-
對創傷事件創造一個心智化敘事
-
結論
-
-
【第七章】以心智化做為基礎框架與父母工作
-
與父母工作的心智化立場
-
運用優勢,鼓勵觀察及促進遊玩
-
辨識強烈情緒的誘發因子
-
與衝突中的父母工作
-
與寄養父母一起工作
-
來到與父母工作的終章
-
結論
-
-
【第八章】準備說再見:談有時限的MBT-C之結案
-
介紹治療工作的有時限本質
-
把結案放在心上
-
決定何時結案或是繼續治療
-
協助孩子與父母準備回顧會談
-
回顧會談
-
治療的最後階段
-
結案之後:加強療程
-
當治療在非預期之下結束
-
結論
-
-
【第九章】案例討論:談如何運用有時限的MBT-C
-
轉介及初談資料
-
家庭評估會談
-
與父母的評估會談
-
孩子的評估會談
-
分享評估與形成焦點概念化
-
開始階段
-
與父母的工作
-
回顧會談
-
中間階段的治療
-
結案階段
-
第二次的回顧會談與邁向結案
-
結論
-
-
結論:回顧與展望
-
回顧
-
展望
-
-
- 【附錄一】如何測量兒童與父母的反思功能
- 【附錄二】參考文獻
- 【附錄三】英文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