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46208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日治到民國,縱貫百年,細密織就臺灣消費文化史
各時期百貨公司有著不同的樣貌,正是臺灣社會文化的縮影

  在本書中,作者以符號學、象徵權力和文化資本的觀點,將百貨公司視為歷史文本,探究臺灣消費文化的演變。透過對百貨公司的內容、建構和權力解釋的分析,梳理不同時期百貨公司發生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商品的分類、定義和論述。

  一開始作者從百貨公司在歐洲的源流開始追溯,在十九世紀近代化的脈絡下,人們觀看的方式改變、社會結構變動、生產技術革新。由新奇商店、博物館、博覽會等元素集結發展而成的,是世界最初的百貨公司──法國巴黎的篷瑪榭(Le Bon Marché),以身體的感覺與符號的累積,挑動消費者的購物慾。近代歐美百貨公司興起後,擴散到東亞,發生形式與內容的變化。

  隨後,作者將視線轉往臺灣。在日本的統治下,殖民地臺灣也有了百貨公司。由於此時臺灣的消費文化尚在起步,因此保留了某些傳統商店的元素,如未公開定價、商品沒有公開展示等,也有某些特殊的形式,如移動的百貨公司──出張販賣。此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臺北的菊元百貨、臺南的林百貨以及高雄的吉井百貨,作者對此也有深入的分析。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得臺灣籠罩在戰雲之下,為了配合戰時體制的全國總動員與經濟統制,百貨公司被賦予不同的意義與功能。甫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脫離的臺灣,旋即捲入另一場戰爭──國共內戰。作者探究此時期臺灣的百貨公司如何產生了與消費文化背道而馳的發展:戰時體制強調節約、集體一致性,與百貨公司所提倡的消費、個人差異性截然不同。為了迎合戰爭的需求,百貨公司販售的商品改以實用與需要為主。

  作者認為臺灣受限於戰時經濟體制的時間,一直持續到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諸多關稅開放為止。期間百貨公司也慢慢地開始朝向堆疊意義與符號,以促進消費的方向發展。逛百貨公司也不再只有娛樂,同時也包含了文化與品味的面向,重層積累之下,百貨公司終於成為今日的樣貌。

  書中強調臺灣百貨公司成立的文化背景,包括日治時期、戰後時期及解嚴後的文化變遷。作者以各時期的百貨公司為例,如日治時期的三越百貨、菊元百貨、林百貨,或戰後的中興百貨、上海百貨、今日百貨和SOGO百貨,深入探討這些百貨公司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作者指出,應將百貨公司在商品陳列與展示上的差異納入討論,並探索消費者對商品的「看見方式」如何影響商品的文化意義轉化。這涵蓋了商品的物理性質與象徵意義之間的連結,以及巨大華麗的空間對消費者所產生的影響。

  本書以深入的研究和多元的視角,呈現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豐富面貌,以及臺灣消費文化的多次轉折與變化。作者透過少見的文獻資料,如每家百貨公司內部資料或留存活動紀念照,還原臺灣百貨公司的真實面貌,並展示百貨公司如何成為文化史的一部分,讓讀者了解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變遷。

本書特色

  ★本書宛如文化時光機,帶領讀者穿越日本時代、戰後重建和解嚴後的文化變遷。
  ★作者巧妙運用報紙報導、雜誌、公司刊物和口述訪談等多種資料,結合百餘張珍貴的歷史照片,為讀者呈現一幅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生動畫面。
  • 作者序
  • 前言
    • 一.關於百貨公司研究回顧與提問
      • 消費客群的擴張與臨界線
      • 19世紀末與20 世紀初傳入東亞的近代百貨公司
      • 關於台灣日治時期的百貨公司研究
      • 消費文化史的匱乏
    • 二.理論概念
      • 大量「物」的產生與越級的購買
      • 文化的轉譯:內生因型與外生因型
      • 對臺灣百貨公司的提問
      • 意義賦與和意義體系
      • 上海華僑資本的四大百貨公司
      • 意義體系的定位與象徵權力/資本
    • 三.本書的取徑與限制
  • 第一章、近代百貨公司的興起與轉譯
    • 一、視覺消費的誕生
      • 視覺展示手法的興起
      • 觀看的方式與時空的對象化
    • 二、近代西方百貨公司的誕生
      • 世界初的百貨公司:巴黎的篷瑪榭
      • 建構布爾喬亞階級文化
      • 百貨公司到英美
      • 奢侈、藝術與百貨公司
      • 西方百貨公司的夕陽化與轉型
    • 三.東亞百貨公司的誕生:以上海與日本為例
      • 上海百貨公司的遊樂特色
      • 日本百貨公司的前身
      • 老牌吳服店的轉型
      • 在「百貨公司宣言」之後
      • 文化資本與象徵權力的使用
      • 大眾化的轉型方向
    • 四.東西方百貨公司的轉譯
      • 轉譯後的變化的「空間」與五感概念
      • 上海百貨對於明星、戲曲的重視
      • 小結
  • 第二章、視覺消費與百貨公司到台灣
    • 一、移動的百貨公司:出張販賣
      • 「移動店鋪」的販賣方式
      • 日本百貨公司的出張販賣
      • 臺灣得以進行出張販賣的條件
      • 三越來臺:日本百貨公司對臺灣的出張販賣
      • 日本百貨在韓國設分店的政治意義
    • 二、臺灣視覺式消費的前奏──從「看見」到「展示」
      • 1900年代末視覺展示概念的倡導
      • 1920年代以來臺灣的商業美術發展
      • 立體感與空間概念的變化
    • 三.臺灣百貨公司的出現
      • 盛進商行:未完成的百貨公司
      • 1932 年前後開幕的菊元百貨與林百貨
      • 戰時中開幕的高雄吉井百貨
      • 承襲日本本土百貨的強調文化資本
      • 店員的禮儀與互為主體性的概念
      • 日本人在臺灣開設之百貨公司的特色
    • 小結
  • 第三章、戰爭體制下臺灣的百貨公司
    • 一、戰前與戰時台灣的百貨公司
      • 戰時經濟統制體制的開始
      • 戰爭初期的景氣潮
      • 七七禁令
      • 全體主義對裝扮的限制
      • 陳列展示上的戰時精神表現
      • 百貨公司在戰爭中的功能
    • 二、「戰後」的戰爭體制與百貨公司:以臺北為例
      • 1945 至1949 年的臺北市百貨業
      • 1950年代布料與日用品為主的百貨行
      • 布料作為奢侈品的意義
      • 戰時經濟體制與奢侈品禁令
      • 奢侈品禁令下的岔道:特許商店與委託行
      • 戒除浪費與反商業化的精神
      • 奢侈品禁令的廢止
    • 三、實用取向與特價活動
      • 1950年代的薪水階級與購買力
      • 特價拍賣
      • 削價競爭與倒閉潮
      • 小結
  • 第四章、追求娛樂與效用的路線
    • 一、大型百貨公司登場
      • 紡織業與大型百貨公司
      • 西門町與博愛-衡陽路的百貨公司
    • 二、百貨公司的複合式空間
      • 以高格調為目標的遠東寶慶店
      • 後火車站與大稻埕的百貨公司
      • 與娛樂設施結合的今日公司
      • 上海百貨公司的文化再轉譯
      • 無生產功能的服務
      • 無用的空間:櫥窗
      • 訂製服裝與時尚成衣
      • 為安置榮民榮眷的欣欣大眾公司
      • 臺北市中心的東擴與新開幕的百貨公司
      • 百貨公司內部的遊樂設施
      • 借助明星的光環
    • 三、上百貨公司「作功」
      • 剩餘的消費vs. 有效的作功
      • 1970年代臺灣的社會流動與所得變化
      • 百貨公司內設電影院與勞動階級薪水間的效率關係
      • 削價競爭的激戰再次登場
      • 特賣會的頻度與作功的能量下降
      • 專櫃制造成的重複性
      • 消費需要符號意義的積累
      • 小結
  • 第五章、邁向文化品味與符號消費的百貨公司
    • 一、文化資本的建構
      • 1950年代以來台日百貨公司的交流
      • 新白領階級女性的登場
      • 第三產業:「服務」的出現
      • 引領時尚的新型百貨公司:時裝秀
      • 搭配情境場景的穿搭:符號意義的重要性
      • 符號體系的建構與意義的轉嫁
      • 欲望與自我理想像的消費Z 圖式
      • 新型百貨公司建構高文化資本
      • 公司誌所塑造的文化資本
      • 1970年代末百貨公司的二條路線
    • 二、意義貯槽的積累與符號消費
      • 臺灣中產階級的出現
      • 中產階級的消費風格:愉悅的想像
      • 新型百貨公司的興起
      • 符號:中國文化意義的再生產
      • 打造品牌:意識流CF 廣告
      • 抽象化的中興百貨廣告形象
    • 三、文化品味與空間展演
      • 香港先施百貨高格調登臺
      • 日本的百貨公司首度來臺開店:SOGO
      • 品牌作為一種消費符號
      • 分類基礎的轉換:從功能到品牌/符號
      • 消費模式變化:從人-人到人-「物」
      • 空間作為文化消費的一環
      • 咖啡店的消費空間
      • 三越來臺:新光百貨轉型高級百貨公司
    • 小結
  • 結論
    • 外生因型文化轉譯的東亞百貨公司
    • 戰時體制下的百貨公司
    • 上海商人轉譯下的百貨公司:關於日本元素
    • 外生因與購買力不足的結果:折扣戰與遊樂化
    • 白領階級的興起與新路線的百貨公司:邁向符號消費
  • 附表一
  • 參考文獻
    • 一.檔案
    • 二.實體媒體資料
    • 三.口訪資料
    • 四.中日文論文
    • 五.中日文專書
    • 六.英文論文
    • 七.英文專書
    • 八.網路資料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