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

出版日期
2025/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86217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是林安梧教授繼《道家想與存有三態論》之後的另一力作。「存有三態論」包括「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和「存有的執定」,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存在的完整圖景。 「存有的根源」是指存在本身,亦即本源之「道」。《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論語》「志於道」是也。它強調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原是「寂然不動」的。在這一層次,存在被視為一種無限的可能性和潛能,是所有現象和事物的本源。 「存有的開顯」指的是存在於具體事物和現象中的展現,這即是《論語》「據於德,依於仁」,《易經》「感而遂通」。這是從「境識俱泯」進到「境識俱顯」,在這一層次,存在通過人類的文化、社會和倫理實踐得以具體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 「存有的執定」是指人類經由語言文字來論定其對象物,進而通過制度、規範和倫理來確立和維護這個世界,《易經》所謂「曲成萬物」是也。這或者可以理解為禮樂制度和倫理規範。然而,「存有的執定」雖通過制度與規範確立社會秩序,卻可能因過度制度化而異化,使人與存有的根源脫節,導致價值虛無化與現代性危機。為解決此問題,林安梧提出「存有的歸復」,強調人須回歸存有的源,通過「氣的感通」,重建與天地萬物的整體性連結。存有的歸復不僅具有療育功能,更能恢復存有的連續性,達到存有三態的動態平衡與和諧。 林安梧特別注重「場域性」,主張人在天地人互動的存有網絡中「參贊化育」,既繼承儒家「天人合德」、「一體之仁」的傳統,又融合道家「道法自然」與佛教「緣起性空」的思維。《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一書強調了存在的多層次性和人類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態及環境倫理提供了哲學基礎,解決當代社會價值虛無化的困境,被視為「後新儒學」的重要里程碑。
  • 存在參贊、人文化成: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代序/林安梧
  • 第一章 我的哲學觀:存在覺知、智慧追求與批判治療
    • 一 「哲學」: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二 懷疑為的是真理的彰顯,哲學重在於後設的反省
    • 三 「天人」、「物我」、「人己」等基礎性的向度構成了哲學的論題
    • 四 從「三史」、「五論」到「具體的哲學」、「專家專題的哲學」
    • 五 哲學離不開歷史社會總體,離不開生活世界,並做根源性的探索
    • 六 「筷子」與「叉子」的比喻:主客相融為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
    • 七 「氣的感通」與「話語的論定」:「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
    • 八 耶教的「原罪、救贖」,佛教的「苦業、解脫」,儒道的「人性、成聖成仙」
    • 九 「存在與思維的一致性」對比於「存在與價值的和合性」
    • 十 從「存有的遺忘」到「語言學的轉向」表現著人們正視生命的實存
    • 十一 文化霸權擴張、話語通貨膨脹使得話語幣值貶低,人的自我認同瓦解
    • 十二 異化、紛雜、多音之中所透露的「微明」之光,存在的覺知悄然升起
    • 十三 文明要有新的對談與交往,宗教要有新的傾聽與交融
    • 十四 「話語」與「存有之道」是「互藏以為宅」、「交發以為用」的
    • 十五 存有學、價值學、知識論與道德實踐是一體而不分的
    • 十六 文明的交談:「實存場域的覺醒」與「哲學根源的療治」
  • 第二章 「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
    • 一 「道顯為象」:存有根源的顯現
    • 二 「象以為形」:邁向「存有的執定」
    • 三 「言以定形」:語言的進入
    • 四 「言業相隨」:業力的衍生
    • 五 「言本無言」:語言還歸於沉默
    • 六 「業本非業」:業力原是虛空無物
    • 七 「同歸於道」:存有本源的回溯
    • 八 「一本空明」: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
  • 第三章 「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
    • 一 「道」是就其「總體的根源義」、「根源的總體義」說
    • 二 「德」是就其「內在的本性義」、「本性的內具義」說
    • 三 如上所述,儒道兩家,追本溯源,若論其理,同源互補,和合與共。世人多言儒家主流,道家旁支,此蓋不思之過也;又有言道家主幹,儒非主流,此蓋激俗而故反之為論也。默識於心,相視而笑可也;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可也
  • 第四章 如何讀《論語》:經典、生活、實踐與詮釋的交融
    • 一 華夏民族可貴的文化傳統:追本溯源
    • 二 日據時代的臺灣: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傳斯文
    • 三 早年的讀書轉折:「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四 我讀《論語》的體會:經典即是生活
    • 五 經典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實踐,實踐中有詮釋
    • 六 回歸語境閱讀經典
    • 七 《論語》的精神氣脈:「雲從龍,風從虎」
    • 八 「缺憾還諸天地,亦是創格完人」:鄭成功引朱子學入臺
    • 九 朱熹:讀《論語》和《孟子》法
    • 十 象山讀《論語》: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 十一 結語:經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實踐,實踐中就有詮釋,詮釋須有實踐,實踐不離生,生活本在經典之中
    • 十二 問題與討論
  • 第五章 儒家經典智慧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以《論語》為例
    • 一 緣起:我學習《論語》歷程之反思
    • 二 〈學而〉篇的三層理解:教育權的解放、游士階層興起、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
    • 三 意義危機背景下的哲學論題批判:以牟宗三「良知坎陷說」為例
    • 四 儒學發展應該去蕪存菁,回歸「五倫」
    • 五 從「人倫孝悌」到「仁義忠信」
    • 六 建構現代社會下的人倫共同體,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生長
    • 七 存在與價值具有和合性
    • 八 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是通而為一
    • 九 〈堯曰〉篇:儒家永恆的道德理想
    • 十 結語:回歸儒家經典,彰顯聖賢智慧
    • 十一 問題與討論
  • 第六章 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
    • 一 《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其目的在「通極於道」,並下及於整個生活世界
    • 二 儒學傳統強調「身心不二」,《大學》就是要「調身以正心」
    • 三 《大學》詮釋的兩個向度:朱子強調知識與道德的互動性;陽明則強調道德實踐的根源性能力
    • 四 「大學之道」在彰顯「善之本源」,經由「倫常日用」,而邁向善之目的
    • 五 從「善意的持守與定向」到「心識的寧靜與安宅」,進至「道德的抉擇與實踐」
    • 六 兩種不同的「先後」:一是「本末」的理論歷程義,另一是「終始」的時間歷程義
    • 七 「三綱領」的本源重在「明德」,「八條目」的連貫,重在「修身」,本末終始,通而為一
    • 八 「心、意、知、物」:「心」是就「感通義」說,「意」是就「指向義」說,「物」是就「對象義」說,「知」是就「了別義」說
    • 九 道德教化的政治觀重在「符號式的、虛以涵實的」方式,此不同於「權力式的、虛以控實的」方式
    • 十 「格物致知」的兩個向度:「認知的了別義」與「道德的了別義」
    • 十一 朱子是一「橫攝歸縱」的系統,而陽明則是一「縱貫橫推」的系統
    • 十二 從「固本培元」到「調身正心」,進一步到「道德理想國度」的實現
  • 第七章 孟子思想、海外發展及其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的貢獻
    • 楔子:論題的引出與簡介
    • 一 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隙。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
    • 二 儒學三個維度:自然生命,血緣生命,文化生命
    • 三 歐洲人讀到的儒家忽略了「通天接地」,這與整個歐洲擴張主義的強烈思考相應
    • 四 中國民族永生的奧秘:「孝、悌、慈」
    • 五 二十一世紀仍要「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
    • 六 孟子思想核心是人性的、人倫的和平主義,美國是霸權主義
    • 七 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發展、文化生根」的年代
    • 八 儒學思想從古代對朝鮮、日本、越南就有很大影響,十六世紀後,再傳歐洲
    • 九 從西元前一世紀,直到一九一○年,朝鮮半島可說是儒教人倫的國度
    • 十 一八八四年法國占領越南,廢漢文、南文,與漢文化的傳統被隔斷
    • 十一 日本孝謙天皇在八世紀下詔強調「孝為眾善百行之基,孝為治國安民知本」
    • 十二 日本神道與儒教天理結合一體,對日本現代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 十三 陽明學派萌發代表市民階級利益的平等思想,重視生活世界的實踐,為明治維新做了思想準備
    • 十四 利瑪竇翻譯《四書》向歐洲介紹中國和儒學,寫《天主實義》尋求儒耶匯通
    • 十五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德治思想,他是自然神論者,認為真正相信上帝的人只講道德不講迷信
    • 十六 霍爾巴赫、狄德羅都認為歐洲要學中國,基督宗教的道德應用儒家道德理性取代
    • 十七 萊布尼茲極喜歡《易經》和中國古老文化,認為中國的政治倫理堪稱模範,帝王賢明,平民有教養
    • 十八 啟蒙思想家渴望非基督教文化,主張理性、博愛,主張法治和開明君主制,他們借用儒學名義來發揮他們的主張
    • 十九 工業東亞沿著儒學而被論述,韋伯論述儒教文明發展不出類似工商的文明、資本主義式的文明,這個論斷已然被破解
    • 二十 孟子不只是說「心」,是貫通「心性天」,不只是道德理性,更不是近代啟蒙意義的理性,而是「心性情」通貫為一
    • 二十一 現代化之後,文明對話取代文明衝突,要以「我與你」的方式,回歸到生命本身,通天接地
    • 二十二 孟子學的王道理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 二十三 提問與回應
  • 第八章 從「性朴論」、「性惡論」到「善偽論」:在先秦儒學對比下,以《荀子》〈天論〉〈性惡〉為核心的詮釋
    • 一 大學問家荀子是現實的理智主義者
    • 二 「天人之分」不同於天人合德是另一類型的哲學突破
    • 三 本始材朴的「自然天性」須經由後天「人為學習」的努力
    • 四 從「心知之明」到「禮義之統」的確立
    • 五 從「天生性朴、墮落性惡」到「矯治善偽」
    • 六 從「虛壹而靜、思慮抉擇」到「知通統類、化性起偽」
    • 七 結語:孟學、荀學統合的可能
    • 八 提問與回答
    • 參考文獻
  • 第九章 「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
    • 一 問題的緣起
    • 二 「生死學」源於「不安不忍」與各大宗教之終極關懷
    • 三 儒家「生死學」的核心:「孝」是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
    • 四 從「人倫孝悌」到「生生之德」的深化
    • 五 從「生生之德」到「臨終關懷」的重視
    • 六 從「死生幽明」到「性靈實存」的肯定
    • 七 從「喪葬」到「祭祀」:生死的「斷裂」與「再連結」
    • 八 從「生死學」到「道德學」:從「安身立命」到「仁宅義路」
    • 九 問題與討論:「不朽」、「人性善惡」與「前世今生」
    • 參考文獻
  • 第十章 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
    • 一 緣起
    • 二 儒教是有別於西方一神論的宗教,是一教化意義較強的宗教
    • 三 我們應該喚醒漢語語感,回到原先的漢字去理解、深化詮釋
    • 四 儒教當然是宗教,他有教典、教儀、教規、教主、教團、崇拜對象
    • 五 努力要改造筷子,做成比較良善的叉子,這是錯誤的方向
    • 六 一神論重在話語的論定,儒教則重在生命的生息感通
    • 七 儒教是「覺性的宗教」,強調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傳統
    • 八 回溯到漢字本身來思考,經由文化對比,拓深語意,開啟嶄新的創造
    • 九 儒教、儒學必然涉及公共領域,我們要突破「儒學遊魂說」,好好生根
    • 十 儒教強調人的生命像是樂章一樣,強調人格的自我完善的教養歷程
    • 十一 儒教的六藝之教就是性情之教、生命之教,多元而一統,富包容性
    • 十二 儒教要趕快生根,回到常道去生根,應該恢復三祭之禮
    • 十三 結語:瓦解帝制儒學,扎根生活儒學,發揚批判儒學,建立公民儒學
  • 第十一章 「天人相與」的兩個型態及其融通的可能:以「儒教」與「基督宗教」為對比
    • 一 前言
    • 二 「言說的論定」下的「絕對一神論」
    • 三 「氣的感通」下的「萬有在道論」
    • 四 「絕地天之通」的兩個類型:「斷裂的」與「連續的」
    • 五 結語:「差異」與「融通」
    • 參考文獻
  • 第十二章 「儒、耶會通」:關於「人性」的「罪」與「善」之釐清與融通
    • 一 論題緣起:儒家「性善說」與基督宗教「原罪說」的對比
    • 二 「性善說」與存有的連續觀
    • 三 「原罪說」與存有的斷裂觀
    • 四 「存有的連續觀」與「氣的感通」
    • 五 「存有的斷裂觀」與「話語的論定」
    • 六 基督宗教的「原罪說」其被論定的邏輯
    • 七 儒家「性善說」其被證成的邏輯
    • 八 結語:儒耶會通的可能
    • 引用及參考文獻
  • 第十三章 孔子思想與「公民儒學」
    • 一 問題的緣起
    • 二 由「內聖」開「外王」的理論限制
    • 三 論「心性之學」與中國專制傳統的麻煩關係
    • 四 邁向「公民儒學」道德學之建立
    • 參考文獻
  • 第十四章 「內聖」、「外王」之辯:「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的迴環
    • 一 楔子
    • 二 第三波的儒學革命:「民主憲政,公義為主」、「多元而一統」
    • 三 後新儒學思考的特點:「兩端而一致」
    • 四 後新儒學「外王-內聖」的思考建構
    • 五 結語:解開「道的錯置」,建立「公民社會」
  • 第十五章 後新儒學的思考:對牟宗三「兩層存有論」的批判與「存有三態論」的確立
    • 一 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之構造
    • 二 宋明理學和當代新儒學皆主張主體與道體的同一性
    • 三 牟宗三先生強調良知學必須經由客觀化的歷程於具體生活中展開
    • 四 康德是「窮智見德」,牟宗三先生是「以德攝智」
    • 五 「民主科學開出論」的「開出」是「超越的統攝」,而非實際的發生過程
    • 六 心性主體被理論化、超越化、形式化、純粹化之限制
    • 七 當代最大的「別子為宗」之確義:疏忽「氣」的生命動源義
    • 八 「咒術型的轉出」與「解咒型的轉出」之對比
    • 九 儒學不是心學,而是「身心一體」之學
    • 十 良知學本身具有專制性的結構,與巫祝、咒術的思維方式
    • 十一 要從主體性的哲學回到一種「處所哲學」或「場域哲學」
    • 十二 中日之文化類型對比:情實理性與儀式理性
    • 十三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結構:從「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到「存有的執定」
    • 十四 「存有的三態論」隱含有治療學的思維
    • 十五 以「存有三態論」通貫儒、道諸經典傳統
    • 十六 從「意識哲學」到「場域哲學」:熊十力先生體用哲學的新詮釋
    • 十七 儒學是「實踐的人文主義」,而不是以「宗教之冥契」為優先
  • 第十六章 「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省察與思考之一斑
    • 一 楔子:我學習儒學的一些回顧(1994 年以前)
    • 二 「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的對比與區分(1994 年以後)
    • 三 後新儒學的轉折、迴返、承繼、批判與發展
    • 四 後新儒學的「身心論」與「新外王」的理論建構
    • 五 從「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的對比論現代化之後的可能發展
  • 第十七章 當代新儒家哲學中的「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以牟宗三康德學及中國哲學為核心的討論
    • 一 中國近代學者對於康德哲學的譯介大體經由日文轉譯而來
    • 二 牟宗三先生大幅地消化康德學,建構了自己龐大而謹嚴的體系
    • 三 黃振華先生認為康德所說構成知識的統覺,就是最高善的一個表象
    • 四 從康德的第三批判中可以看出,美的藝術活動跟整個人的心靈意識、社會總體與共識是有密切的關係的
    • 五 牟先生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問題
    • 六 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景,牟先生忽略康德所涉及到的社會總體意識其中所引申出來的關聯
    • 七 「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
    • 八 牟先生將原先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會窄化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
    • 九 從「逆格義」到「融通」、「淘汰」,「轉化」、「創造」,牟先生邁向了一嶄新哲學系統的建立
    • 十 我們不能囿限在牟先生的兩層存有論的系統裡去理解,而應正視典籍文本,深入詮釋
  • 第十八章 存有、方法與思考:對於「方法論」的基礎性反省
    • 一 「存在」與「生活世界」是優先的,「存有之一般」則是其次的;「方法」、「思考」必與「生活世界」密切相關
    • 二 客觀性乃是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所給予的邏輯決定,它涉及生活世界中人的共識
    • 三 方法和態度、情境密切相關,根源的說,必須歸返到存有的實況,讓它自己顯現它自己
    • 四 方法有其具體性、實存性,亦有其抽象性、普遍性;在兩者的互動過程中,方法能夠自我檢查,由瓦解而重建
    • 五 方法的運作起於概念性的思考,而概念之為概念是經由自我的反思而推拓出去的對象物,概念不只是做為人的工具而已
  • 第十九章 科技、人文與存有三態論
    • 一 總論
    • 二 分論
    • 三 「科技」是「科別技術」是一「控馭的人文態」
    • 四 由「科技」調適而上遂於「人文」:從「控馭式的人文態」回到「交融式的人文態」
    • 五 結論
  • 第二十章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政治學
    • 一 「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重新釐清
    • 二 心性論結構:「志、意、心、念、識、欲」之詮釋
    • 三 存有三態論:「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
    • 四 存有的連續觀:「天、人」「物、我」「人、己」通而為一
    • 五 詮釋的五個層級:「道」、「意」、「象」、「構」、「言」
    • 六 人:參贊天地人我萬物所成之「道」的主體
    • 七 文化教養:暢其欲、通其情、達其理,上遂於道
    • 八 政治社會: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互動軸」之建構
    • 九 解開「道的錯置」:邁向公民社會與民主憲政
    • 十 以「社會正義」為優先的「心性修養」
    • 十一 傳統經典之詮釋、轉譯與創造
    • 十二 問題與討論
  • 第二十一章 「心靈意識」在漢語脈絡下的闡析:以《存有三態論》的本體實踐學為核心的展開
    • 一 「存有三態論」的道德實踐學:以道德的真存實感作為主流,而人在宇宙萬有一切之間,與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
    • 二 「存有的根源」:儒家從主體的自覺處說,道家從宇宙造化總體根源落實在天地場域中說。「人」的參贊使得「道德哲學」既是形而上學又是實踐的哲學
    • 三 上溯於「道」:話語活動之前,「存在根源」與「價值根源」通而為一
    • 四 「盡心、知性、知天」的落實:通過「存心養性」來「事天」,通過「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來「立命」
    • 五 人通過話語系統,參贊、詮釋世界,故能「曲成萬物而不遺」
    • 六 「存有根源」的體證:儒家強調「仁」的實踐動力;道家強調「尊道貴德」的傳統
    • 七 「善」,是宇宙造化根源「存有」律動處的一個定向,人就在參贊的過程裡「凝成其性」,就此性而說其為「性善」
    • 八 「道」:究竟是「實有型態」的形而上學?抑或為「境界型態」的形而上學?
    • 九 在天地人我通而為一的整體裡面,道家強調場域彰顯的可能,儒家強調主體實踐的能動性,進而化解「境界」和「實有」的對立區隔
    • 十 「本體的實踐學」、「社會的批判學」與「意義的治療學」:儒家通過「道德」的實踐開啟「意義的治療學」;道家則回溯至「道」的根源進行「本體的治療學」或「存有的治療學」
    • 十一 對於人的心靈意識結構的總體闡釋:志、意、心、念、識、欲
    • 十二 程朱的「道德天理論」、陸王的「道德本心論」、明末的新發展及當代新儒學的可能發展
    • 十三 「人」參與的「道德實踐」,是不離存在、不離價值、不離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的
  • 第二十二章 「存有三態論」及其本體詮釋學
    • 一 楔子
    • 二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造
    • 三 關於「道、意、象、構、言」的詮釋層級
    • 四 「生活世界」與「意義的詮釋」
    • 五 「人」、「經典詮釋」與「道」的結構性關聯
  • 第二十三章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 一 問題的緣起:「新儒學」之後的焦思與苦索
    • 二 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的轉化與發展
    • 三 「存有三態論」的建立與「存有的治療」之可能
    • 四 克服「存有的遺忘」:中西哲學之對比及其交談辯證之可能
    • 五 結論:「語言是存有的安宅」而「存有是語言形而上的家鄉」
  • 第二十四章 「歸返自身、由在而顯」:易經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芻論——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與「存有三態論」為題的展開
    • 一 前言:《易經》思想為象徵之邏輯
    • 二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的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思維
    • 三 「存有三態論」的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之結構
    • 四 「存在、價值、實踐、知識」和合為一: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之總體探源
    • 五 結語:「歸返自身,由在而顯」
  • 第二十五章 「生生哲學」與「存有三態論」的構成:以《易傳》為核心的哲學詮釋
    • 一 問題的緣起:中國現當代哲學詮釋的一些問題
    • 二 論「存在」與「Being」的異同
    • 三 論「存在與價值的和合性」優先性之確立
    • 四 關於「存在」、「生成」與「參贊化育」
    • 五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成:生生哲學的當代詮釋
    • 六 結論:「生生哲學」、「存有三態論」在廿一世紀的可能作用
    • 參考文獻
  • 第二十六章 「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環繞「存有」、「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的展開
    • 一 做為「對話主體」,我們不能只「照著談、跟著談」,我們要「接著談、對著談」,這樣對廿一世紀文明發展才真有貢獻
    • 二 「對著談」的「對」就是彼此有主體,「接著談」的「接」就是彼此有參與、有連續
    • 三 「現代性」的理智中心主義使得人離其自己,而處在「亡其宅」的異化狀態
    • 四 把現代科學做為一種掠奪式的追求,並且把它當成是卓越,這是教育上的大忌
    • 五 廿一世紀不當以工具理性的主體性做主導,而應注重存在的覺知與生活世界的場域
    • 六 「天地人交與參贊」,「參贊」是「人迎向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又迎向人」
    • 七 人因文而明,卻也可能因文而蔽,須得解蔽才能復其本源,這樣才能真顯現人文精神
    • 八 「神」的兩個不同向度:人的參與觸動及整體的生長、話語系統所形成的理智控制
    • 九 人文精神的解構與展望:在「存有」、「場域」、「覺知」這樣所構成的總體才有人的主體
    • 十 「道生之、德蓄之」:道德是生長,道德並不是壓迫,道德是活生生的實存而有,具體覺知的生長
    • 十一 生命的存在覺知是先於邏輯的、先於理論構造的,它是一切創造之源
    • 十二 內在深沉的信息投向冥冥的穹蒼,那裡有個奧秘之體,那裡有個存在根源,它召喚你,它跟你有一種親近,這是真實的
    • 十三 從存有的執定,把「執定」解開,回溯到存有的開顯,上溯到存有的根源,再反照回來,重新確認
    • 十四 當我們回溯到更原初的覺知、場域、存在,這樣的一體狀態,這裡就會生發出一個確定性的力量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