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五千年文明看晉地,中華文化的崛起之路:大禹治水✖長平之戰✖藏山救孤……從上古神話到春秋戰國,屬於山西的輝煌與宿命
跨越山河險阻,開創文明先河見證王朝興衰,銘刻華夏輝煌一山一水皆歷史,一人一事盡傳奇忠義與信念在此扎根,文化與傳奇在此流傳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天命之省】 山西被作者譽為華夏文明的「天命之省」,其地理特徵「表裡山河」形成獨特屏障,見證了堯舜禹時期的初代王國誕生。運城鹽池為炎黃部族提供珍貴鹽源,成為早期部落競爭的焦點。此地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搖籃,也是文化、民族融合的中心。山西歷史上的鹽池、稷山的「社稷」崇拜,以及汾陰的后土祭祀,奠定了其作為中華文明直根的地位。 【古都之旅與文化豐碑】 山西承載了晉國新田、北魏平城、大唐晉陽等多座古都的興衰。從侯馬盟書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改革,山西始終是民族與文化融合的重要推手。晉陽作為大唐北都,彰顯了盛唐文化的多元與開放,卻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毀滅。從壯麗的晉國鐵器冶鑄到雲岡石窟的佛教藝術,山西以無數文明遺跡印證其輝煌歷史,成為華夏文化的珍貴寶藏。 【衝破阻隔的偉大壯舉】 山西的地理險阻雖成天然屏障,卻未阻止其跨越與交流。古人開辟太行八陘、架設蒲津鐵牛浮橋,見證了克服太行山、黃河阻隔的壯舉。壺口瀑布與旱地行舟,成為中國河運文明的象徵。山西北部的長城兩道,成為中原與游牧文明互動的前沿。在這片土地上,晉人既以「走西口」與晉商貿易實現民族融合,又以胡服騎射等創新改革促進邊疆穩定。 【文化與精神的千古傳承】 山西不僅以物產與歷史聞名,更以文化與精神承載深遠影響。晉方言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音韻,展現語言的活化石價值。從介子推堅守忠義,到趙氏孤兒的大義傳奇,這片土地孕育了獨特的道德情懷與價值觀。蚩尤塚的民間崇拜、磨笄嶺的代國夫人傳說,皆傳遞了正義與善的永恆追求,彰顯華夏精神的寬容與包容。 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刻而生動的筆觸,揭示了山西作為華夏文明搖籃的無盡魅力。這片「表裡山河」之地不僅是地理上的奇觀,更是文化與歷史交織的縮影。從堯舜禹三王建都,再到晉國、北魏、大唐的歷史痕跡,山西成為連結古今的重要載體。本書以豐富的歷史事實、文化價值與民間傳說,喚起讀者對華夏文明起源地的敬畏與熱愛。
- 自序 天命之省
-
表裡山河:山西
-
為何歷史選中洪洞
-
「表裡山河」的出處
-
水秀山明的山西
-
資源豐饒的瑰寶之地
-
「晉方言」的獨特魅力
-
為什麼山西有著兩道長城?
-
洪洞移民之謎
-
-
故都的巡禮
-
三王建都與「社稷」之根
-
新田—晉國都城
-
平城—北魏之都
-
晉陽—大唐北都
-
-
跨越阻礙
-
亙古命題:衝破與跨越
-
征服太行,開山通道
-
挑戰天險,跨越黃河
-
鐵牛見證的輝煌
-
越過長城的民族融合
-
-
蚩尤塚、磨笄嶺 和豫讓橋懷古
-
蚩尤塚
-
1
-
2
-
-
磨笄嶺
-
1
-
2
-
-
豫讓橋
-
1
-
2
-
-
-
綿山與介子推
-
介休綿山
-
有關介子推的傳說
-
寒食節與清明節
-
綿山之遊
-
介子推不滅的士子精神
-
-
藏山忠義,流芳千古
-
文化名山:藏山
-
趙氏孤兒藏身之地
-
忠義文化的彰顯
-
趙武為什麼藏在盂縣?
-
並非偶然的趙氏復興
-
藏山忠義,流芳千古
-
-
追懷晉文公
-
「三晉」的淵源
-
晉文公的諡號
-
「退避三舍」的真正含意
-
齊桓晉文兩代霸主
-
「宋襄之仁」的故事
-
「退避三舍」的誕生
-
晉國的復興與大國擔當
-
「退避三舍」的實踐
-
-
且說仇猶國
-
最早的民族融合史實
-
仇猶國君被誤解的形象
-
仇猶國滅亡,真的是悲劇嗎?
-
國君的明智選擇與命運
-
另一部史書—民間記憶
-
-
解讀胡服騎射
-
「靈丘」名稱的由來
-
趙國在改革前的嚴峻態勢
-
勢在必行的胡服騎射
-
趙雍強勢推進改革
-
成效顯著的改革
-
胡服騎射的文化意義
-
前無古人的趙武靈王
-
-
講論長平之戰
-
高平,曾經的長平
-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來龍去脈
-
趙國陣前換將的真相
-
趙括並非霍去病
-
骷髏廟,亡靈主神
-
白骨坑,坑殺之地
-
白起豆腐
-
文明的底線
-
-
山西的歷史見證
-
襄垣的回顧
-
婁煩的見證
-
有關水的神話
-
-
民歌的燦爛光輝
-
蒙漢調
-
交城山
-
永恆的愛情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