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河南簡史:王朝更迭,文化不息,遺址中埋藏著華夏最古老的故事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從遠古文明,到近代變局這片土地如何影響著整個華夏的命運? 走進河南的脈動探尋中原大地的變遷與傳承 【河南的地理優勢與歷史地位】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由於地理環境優越,黃河貫穿其中,使其成為農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從夏、商、周三代到唐宋時期,河南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此地亦是歷代都城所在地,包括洛陽、開封等,歷史上多次成為國家的權力核心。歷史的變遷讓河南既見證了輝煌的鼎盛時期,也經歷了衰落與轉型。 【文明起源與歷代發展】 河南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考古發現此地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均發源於此,代表了中原文明的早期發展。夏朝的建立象徵著中國歷史進入王朝時代,隨後商朝在安陽殷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西周時期確立了禮樂制度,奠定了後世封建社會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河南成為諸侯爭霸的核心戰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走向。 【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演變】 秦漢時期,河南作為全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見證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洛陽在東漢時期吸引大量知識分子與學者,促進儒學與佛教的興盛。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加深,帶來文化與思想的多元化。隋唐時期,河南經濟繁榮,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商業貿易。北宋時期,開封成為國際大都會,經濟與文化達到巔峰。然而,靖康之變後,河南逐漸失去全國的中心地位。 【近代變遷與河南的未來】 明清時期,河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放緩,逐漸落後於江南地區。進入近代,河南經歷戰亂與自然災害的打擊,但隨著交通發展與工業化發展加快,社會開始轉型。20世紀後,河南人民在戰爭中貢獻卓越,更進一步發展經濟與文化。如今,河南憑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重新煥發歷史光彩。 本書特色:本書以時間為軸,細數自原始社會開始到清末的中原歷史發展,河南始終在歷史舞臺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內容詳實,脈絡清晰,不僅帶您重溫千年風雲變幻,更深刻解析河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歷史影響。適合歷史愛好者、學者與尋根溯源的讀者細細品讀,感受「中原」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獨特魅力。
-
緒言
-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
二、政治樞紐與民族融合
-
三、繁榮的社會與經濟發展
-
四、燦爛輝煌的文化傳承
-
五、歷史的發展軌跡
-
-
第一章 原始社會
-
第一節 早期人類的演化與舊石器時代
-
一、古人類的出現及演化
-
二、舊石器時代的群體生活
-
-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
-
一、裴李崗文化
-
二、仰韶文化
-
三、龍山文化
-
-
第三節 遠古傳說與原始社會
-
一、三皇傳說
-
二、五帝傳說
-
三、河圖洛書的傳說
-
-
第四節 早期精神文化的萌芽
-
一、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
二、原始信仰與宗教活動
-
三、藝術的誕生
-
四、科學技術的初步探索
-
-
讀史益智
-
人是從哪裡來的
-
-
史林折枝
-
河洛古國
-
-
-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
-
第一節 夏朝時期的中原
-
一、夏王朝的建立與變遷
-
二、新砦遺址與二里頭文化
-
-
第二節 商朝時期的中原
-
一、商王朝的興盛與滅亡
-
二、二里崗文化與殷墟文化
-
-
第三節 西周時期的中原
-
一、周公東征與雒邑營建
-
二、西周的中原諸國
-
-
第四節 社會經濟進展
-
一、農業的變遷與發展
-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
-
-
第五節 精神文化的繁榮
-
一、宗教與哲學思想
-
二、成熟文字的現身
-
三、禮樂制度與藝術
-
四、教育與科學技術
-
-
讀史益智
-
「中國」的由來
-
-
史林折枝
-
1·青銅器時代
-
2·周公制禮作樂
-
-
-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
-
第一節 諸侯爭霸與中原政局
-
一、春秋時期的諸國角逐
-
二、大國爭霸與諸侯盟會
-
三、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
-
-
第二節 戰國七雄的競爭
-
一、魏國的興盛與衰亡
-
二、韓國的興盛與衰亡
-
三、秦統一中原諸國
-
-
第三節 社會經濟的變革
-
一、農業技術的革新
-
二、手工業的進步
-
三、商業的繁盛
-
-
第四節 思想文化的繁榮
-
一、百家爭鳴的學術流派
-
二、史地學著作的現身
-
三、文學與藝術的發展
-
四、私學興起與科技發展
-
-
讀史益智
-
軸心時代
-
-
史林折枝
-
1·中華文化元典
-
2·百家爭鳴
-
-
-
第四章 秦漢時期
-
第一節 秦西漢時期的中原郡國
-
一、秦朝的統治與階級衝突
-
二、陳勝吳廣起義與楚漢爭霸
-
三、西漢政區設置與社會矛盾
-
四、王莽改制及綠林起義
-
-
第二節 東漢時期的中原地區
-
一、洛陽城的營建與郡國設立
-
二、逐漸加劇的社會矛盾
-
三、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
-
-
第三節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
二、水利與農業的發展
-
三、手工業的蓬勃發展
-
四、交通與商業的發展
-
-
第四節 文化的發展與定型
-
一、思想演變與宗教傳播
-
二、經史與文字學的發展
-
三、文學藝術的繁榮
-
四、科技與教育的進步
-
-
讀史益智
-
絲綢之路
-
1·三楊莊黃河水患遺址
-
2·洛陽太學
-
-
-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
-
第一節 曹魏西晉時期的中原地區
-
一、官渡之戰與曹魏政權
-
二、西晉的統治與戰亂
-
-
第二節 復甦的社會經濟與發展
-
一、屯田制與農業活動的恢復
-
二、手工業與商業的復甦
-
-
第三節 十六國與北朝的政局
-
一、十六國時期的政權動盪
-
二、北魏遷都洛陽與改革
-
三、河陰之變及北魏分裂
-
-
第四節 社會經濟的恢復及殘破
-
一、農業的恢復
-
二、手工業、商業的復甦
-
-
第五節 文化的多元融合
-
一、玄學思想的興盛與發展
-
二、佛教傳播與道教改革
-
三、學術的延續及發展
-
四、文學創作的繁榮
-
五、藝術成就的提升
-
六、科學的發展與教育
-
-
讀史益智
-
曹操高陵
-
-
史林折枝
-
1·士族的興起
-
2·五胡十六國
-
-
-
第六章 隋唐時期
-
第一節 隋朝與唐朝前期的河南道
-
一、隋朝的中原政局
-
二、唐朝前期的中原政局
-
-
第二節 經濟的恢復及發展
-
一、均田制與農業發展
-
二、手工業的繁榮
-
三、交通及商業的發達
-
-
第三節 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與動亂
-
一、安史之亂與中原形勢
-
二、藩鎮割據與農民起義
-
-
第四節 社會經濟的停滯與變遷
-
一、農業、手工業的恢復與發展
-
二、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
-
第五節 中原文化的繁榮期
-
一、哲學思想與學術發展
-
二、宗教興盛
-
三、文學藝術的輝煌
-
四、科技與教育的發達
-
-
讀史益智
-
安史之亂
-
-
史林折枝
-
1·龍門石窟的開鑿
-
2·倡導新儒學與古文運動的韓愈
-
-
-
第七章 五代宋金時期
-
第一節 五代時期的更迭
-
一、後梁
-
二、後唐
-
三、後晉
-
四、後漢
-
五、後周
-
-
第二節 北宋的政治與變遷
-
一、北宋的建立與政區設置
-
二、新政改革與北宋滅亡
-
-
第三節 金朝的統治與變遷
-
一、岳飛抗金與金朝政權
-
二、金都南遷與滅亡
-
-
第四節 社會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
一、農業的恢復及發展
-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
-
第五節 文化鼎盛
-
一、學術昌盛
-
二、宗教發展
-
三、文學新成就
-
四、多彩藝術
-
五、科學技術進步
-
六、教育與科舉完善
-
-
讀史益智
-
宋室南遷
-
-
史林折枝
-
1·理學的奠基
-
-
-
第八章 元明清(前期)時期
-
第一節 元朝的河南政區設置
-
一、河南江北行省的設立
-
二、元朝河南社會及紅巾軍起義
-
-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復甦
-
一、農業恢復與水利工程
-
二、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
-
-
第三節 明代河南的政治發展
-
一、政區設置與社會狀況
-
二、社會矛盾與農民起義
-
-
第四節 緩慢發展的社會經濟
-
一、農業活動的復甦
-
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
-
第五節 清代前期的河南政治
-
一、河南的行政設置
-
二、政策改革與社會變遷
-
三、社會矛盾與白蓮教起義
-
-
第六節 經濟的提升
-
一、農業發展與水利興修
-
二、手工業、商業的緩慢發展
-
-
第七節 傳統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
一、思想與學術的活躍
-
二、宗教的衰落與變遷
-
三、文學及藝術的發展
-
四、科學與教育的進步
-
-
讀史益智
-
賈魯治河
-
-
史林折枝
-
1·洪洞移民
-
2·明代河南的藩王
-
-
-
第九章 清代後期
-
第一節 19世紀下半葉的河南社會
-
一、鴉片戰爭後的社會變遷
-
二、社會動盪與抗爭運動
-
-
第二節 近代農工商業的發展
-
一、農業的衰退與商品化生產
-
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
-
第三節 20世紀初的形勢和變化
-
一、帝國主義的深入
-
二、反抗行動
-
三、清政府的新政
-
四、辛亥革命
-
-
第四節 新經濟的產生
-
一、工礦業的創辦
-
二、交通運輸的變遷
-
三、鐵路沿線的興盛
-
-
第五節 新、舊文化的交替
-
一、傳統思想與西學的傳播
-
二、報刊與圖書事業的興盛
-
三、科舉考試的廢除
-
四、近代科學的緩慢發展
-
-
讀史益智
-
辛亥革命
-
-
史林折枝
-
1·洋務運動
-
2·戊戌變法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