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金剛經的真面目,你讀對版本了嗎?:八種譯本的比較 以派系思想為主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416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古來皆知金剛經各譯本有所不同,其差異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是翻譯者?還是源於底本?
若源於底本,所牽涉的內容是什麼?是否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
若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是否表示各譯都有各自所要發揚的義理?當中用詞可否互相取代?
若義理不同,用詞又不可互相取代,那麼,純粹文本對比的研究方法,便可能對問題提供不正確的結論了。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改進?

在《金剛經》的近代二英譯本和古代六漢譯本中,差異較大的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廣受質疑與批判。本書採現代文本對比的佛學研究方法,對八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義理對比,從71項差異中,發現《金剛經》不同的譯本,暗藏著源於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導致經文出現龐大改動。現代學者作為對比之用的梵本,極可能是古代已被改動過的《金剛經》新型態。

本書特色
從《金剛經》譯本的71項差異中,
發現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時,
讓經文有龐大的改動!

這將令古譯的研究價值再次受到關注,
更可能令現代佛學文本對比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衝擊。
  • 致謝言
  • 摘要
  • 第壹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一、研究動機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一、研究範圍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一、高永霄,《金剛經六譯本的研究》:
      • 二、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
      • 三、張宏實,《圖解金剛經》:
      • 四、蕭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梵文原義到禪學新詮》:
    • 第四節 論文架構
  • 第貳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前)
  • 第叄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後)
    • 小結
  • 第肆章 重要思想的演進
    • 第一節 大乘正宗的開教
      • 一、須菩提前後二問
      • 二、發菩提心與行菩薩乘
      • 三、住、修行、降心
      • 四、世尊的回答
      • 五、無四相
    • 第二節 前半菩薩應無「所」住的開示
      • 一、無住布施
      • 二、無為法
      • 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四、是名般若波羅蜜的存廢
    • 第三節 後半菩提心無「我」相的悟入
      • 一、諸法如與真如
      • 二、心與心流注
      • 三、善法與無上菩提
      • 四、三十二具足相
      • 五、四句與八句偈
    • 第四節 度眾而無相的證入境界
      • 一、不生、不取與不住
      • 二、一切有為法
    • 第五節 能斷與瑜伽行派
  • 第伍章 義理以外的翻譯對比問題
    • 第一節 羅什與流支的翻譯風格
    • 第二節 直譯與意譯
    • 第三節 經本序幕與大乘初興
    • 第四節 印度本土的派系代遷
    • 第五節 時空與底本
    • 第六節 底本的時空位置
    • 第七節 現存梵本的對比局限
  • 第陸章 結論
    • 第一節 研究的總結與功用
    •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與展望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