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化志(上)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764745_1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中譯本初版序
  • 館長序
  • 校訂版例言
  • 臺灣文化志序(原序)
  • 小序
  • 伊能先生小傳
  • 凡例
  • 第1篇 清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
    • 由漢民發現臺灣存在之最初時期
    • 《尚書》〈禹賈〉之揚州
    • 《山海經》之彫題國
    • 較為確實之記載-《漢書》〈地理志〉之東鯷
    • 三國時代之臺灣-《三國志》〈吳志〉及《臨海水土志》之夷洲
    • 夷洲之土語
    • 獵頭風俗之素描
    • 將徐福史蹟比擬於臺灣之新說
    • 《隋書》〈流求傳〉之批判
    • 關於流求地名之解釋
    • 夷洲與流求土俗之比較對照
    • 「附」臺灣之石器時代遺跡
    • 日本人之漂流
    • 隋開皇中占領澎湖之異傳
    • 《隋書》之外另有《隋史》
    • 漢民移殖之開端-《諸蕃志》
    • 元代之臺灣征伐-《元史》瑠求本傳
    • 元代以後有關琉球地名之變遷
    • 大琉球、小琉球
    • 明代之臺灣-澎湖嶼之放棄
    • 鄭和之靠航
    • 《星槎勝覽》所載地名之比定
    • 有關臺灣地名之發端
    • 嘉靖年間之流寇
    • 日本人入侵臺灣之先驅-倭寇
    • 有關高砂名稱之初期
    • 豐臣秀吉之招諭
    • 有馬、村山之入侵
    • 「附」中日間交通路線
    • 萬曆年間海盜之活躍與明代之備倭策
    • 歐人遠東航海之機運
    • 伊拉.福爾摩薩
    • 荷蘭對葡、西兩國人之角逐與荷人據臺之始端
    • 明、荷之折衝
    • 荷人據臺
    • 西班牙人據臺
    • 荷人之文化的影響
    • 顏思齊、鄭芝龍之活躍
    • 日本甲螺
    • 顏、鄭與日人、荷人之相對關係
    • 漢民定居之初
    • 鄭芝龍降清
    • 漢民對荷蘭人之反抗-郭懷一
    • 明代識者對臺、澎之重視
    • 上列提要
    • 附錄 明代以後由中國人所命名之臺灣地名之變遷
      • 雞籠山〈雞籠)、北港、東番
      • 東都、東寧
      • 臺灣(臺員、大灣、臺灣)
      • 毗舍耶(毗舍那)
      • 東瀛
  • 第2篇 清代領臺原始
    •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 鄭成功賜國姓
      • 明朝運勢漸非
      • 鄭芝龍降清
      • 桂王即位
      • 受冊封為延平郡王
      • 桂王播遷緬甸
      • 成功定據臺之計
      • 荷人警備最為寡弱
      • 荷人投降
      • 成功之臺灣經營
      • 遙向日本乞求接濟
      • 明代正統告絕
      • 成功病逝
      • 鄭經承繼先志
      • 與英國結盟
      • 施琅降清
      • 成功用法嚴格
      • 鄭軍漸陷不利
      • 鄭清議和
      • 和約終於決裂
      • 劃界遷民之制
      • 鄭經病逝
      • 施琅上疏請征臺
      • 鄭經歿後骨肉離間之累
      • 鄭克塽襲延平王位
      • 清人有關征臺之籌畫
      • 作戰狀況
      • 清軍占領媽宮澳
      • 施琅祭陣亡官兵
      • 明鄭決定降清
      • 投降當時之情景
      • 戰後之處分
      • 「附」有關清軍征臺狀況之諸書記事
      • 明鄭對附近外島之雄圖
      • 李科羅
      • 鄭軍敗戰之因
      • 姚啟聖有靖臺大功
      • 留意論功行賞
      • 明鄭對明宗室耆老之優遇
      • 臺民對鄭氏之尊敬-皇帝魚
      • 流寓臺灣之主要人士
      • 監國魯王與鄭成功之關係
    • 第二章 靖臺之紀功及報賽
      • 第一節 紀功
      • 第二節 報賽
    • 第三章 臺灣之領有
      • 以領有為不可之廷議
      • 施琅持留臺之意見
      • 康熙二十三年發將臺灣歸入版圖之上諭
      • 恢復臺灣之舊名
      • 治績不彰
      • 等閑政治之影響
      • 以清朝領臺歸為天命
      • 流布不利於明鄭之菑殃之巷說
      • 荷蘭上表進貢賀清人領臺
    • 附錄 對施琅之優遇
  • 第3篇 文治武備沿革
    • 第一章 文治之規劃
      • 第一款 組織及權限
      • 第二款 文治設施之變遷
      • 第三款 司法機關
    • 第二章 武備之規制
      • 第一節 陸路及水師
      • 第二節 礮臺
      • 第三節 水師戰船
      • 第四節 鄉兵之特制
    • 第三章 臺灣之特制及其內容
      • 第一節 官員之特別調補
      • 第二節 駐臺官員之優遇
      • 第三節 官員挈眷之限制
      • 第四節 官場之弊瘤
      • 第五節 吏胥之積蠹
      • 附錄 文、武之宦績
    • 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
      • 第一節 城垣之起源
      • 第二節 臺南城
      • 第三節 鳳山城
      • 第四節 嘉義城
      • 第五節 彰化城
      • 第六節 新竹城
      • 第七節 宜蘭城
      • 第八節 恒春城
      • 第九節 臺北城
      • 第十節 臺灣城
      • 第十一節 雲林城
      • 第十二節 大埔城
      • 第十三節 媽(校按:上字原文誤作「瑪」宮城
      • 第十四節 城垣總論
    • 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
      • 第一節 本島之地方自治
      • 第二節 澎湖之特別自治
    • 第六章 保甲及團練
      • 第一節 保甲制
      • 第二節 團練制
    • 第七章 清代之靖臺政略
      • 第一節 遺才之收拾養贍及黎民之綏撫賑卹
      • 第二節 宣揚朝威之鼓勵
      • 第三節 薙髮令之強制
      • 第四節 起初對前明之消極策略
      • 第五節 尊重明代之最後史蹟
  • 第4篇 治「匪」政策
    • 第一章 治「匪_梗概
      • 清代治下之臺灣歷史過半為治「匪」歷史
      • 臺民之習性
      • 見於文獻之臺民習性
      •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 治「匪」政策之變遷
      • 變亂對臺灣治安之影響
      • 乾隆中葉黃蘗寺住僧之陰謀
      • 朱一貴事件之一異事
      • 鴉片戰爭之餘波-姚瑩之〈防夷急務狀〉
      • 歷代識者有關治「匪」之意見
      • 起事首腦自行僭號
      • 起事首腦之失態招惹民眾之失笑
      • 「賊勝皆賊黨,官勝皆好人」
      • 僻遠地區土匪之跳梁
      • 設寨刦掠行人者
      • 斗六門縣丞姚鴻之示禁
      • 淡水同知婁雲之〈禁約八條〉
      • 丁曰健之奏片
      • 戢匪弭盜之所以難
      • 民匪勾結之弊竇
      • 洋匪之橫行
      • 懸賞購拏與其弊
      • 「土匪」以革弊濟民之義舉為口實
      • 用懷柔手段掃除會黨
      • 偶有立論關於治「匪」百年長計者但未實施
      • 優獎靖亂戢「匪」之功甚至許可建立生祠
      • 嚴煙之天地會
      • 官司姑息予匪徒造潛勢餘地
    • 第二章 抗清事件各志
      • 第一節 吳球及劉却事件
      • 第二節 朱一貴事件
      • 第三節 吳福生事件
      • 第四節 黃教事件
      • 第五節 林爽文事件
      • 第六節 陳周全事件
      • 第七節 蔡牽及朱漬之入寇
      • 第八節 高夔之陰謀
      • 第九節 噶瑪蘭料匠挑夫、土匪之滋擾
      • 第十節 許尚及楊良斌事件
      • 第十一節 黃斗奶之滋擾
      • 第十二節 張丙事件
      • 第十三節 郭光侯之糾眾抗官
      • 第十四節 李石事件
      • 第十五節 黃位之侵擾
      • 第十六節 戴潮春事件
      • 第十七節 陳心婦仔並蔡顯老案
      • 第十八節 施九緞〈校按:上字原文作「段」)事件
      • 附錄 澎湖島民之習慣性搶奪
    • 第三章 義民之鼓勵
      • 義民
      • 義民所以重要之緣由
      • 招募義民為治「匪」之上策
      • 對義民之恩例
      • 朱、林兩案對義民優獎之事例-忠義亭
      • 效忠里
      • 嘉義
      • 旌義亭
      • 褒忠莊
      • 福安莊
      • 義民亭
      • 淡水義民
      • 義民陣亡者列入祀典
      • 追嘉林朝英之功
      • 義民之弊害
      • 「附」忠烈祠與忠義馬,二十三將軍廟與義犬
    • 第四章 抗清事件之間接動機
      • 第一節 抗清事件與結拜訂盟
      • 第二節 迷信之影響
    • 第五章 軍器等之禁制
      • 禁止軍器之私藏及製造
      • 軍器違禁之管束未充分執行
      • 禁止鐵器之輸入私賣
      • 阻止鑄冶工業之發達與名工呂亞錦
      • 「附」鳳山縣下粵莊之大礮
    • 第六章 分類械鬪
      • 閩、粵兩屬之拮抗
      • 閩屬與粵屬間氣類之差異
      • 閩、粵兩屬或泉、漳籍二籍民眾之分類械鬪及其事例
      • 分類械鬪與「叛亂」之關係
      • 官司對分類械鬪之究辦
      • 方傳燧、方維甸、王衍慶之籌策
      • 淡水同知婁雲之〈莊規禁約〉
      • 淡水同知曹謹之謀泉、漳兩屬和睦碑記
      • 周凱著〈治漳泉械闊議〉萬餘言
      • 劉巡撫(全臺團練章程〉中之特別規定
      • 鄉老、耆紳之慰解調停例
      • 藍鼎元之〈論閩粵民人〉
      • 鄭用錫之〈勸和論〉
      • 吳子光之〈分類擬序〉
      • 分類滋事有一定特色
      • 附錄 西皮福祿之爭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