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化志(中)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764745_2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5篇 教學設施
    • 第一章 學校教育
      • 教育上特殊方針
      • 學校教育之二個時期
      • 第一款 倣古教育之慣例
      • 第二款 新進教育之併用
    • 第二章 教學之鼓勵與藝文之振興
      • 鼓勵教育及振興藝文之諸人士—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開啟文教振興之端緒
      • 諸羅知縣季麒光之教化
      • 臺灣文獻之權輿
      • 李中素、陳璸、王仕俊等之振興文教
      • 陳璸以臺灣府儒學為全臺首學
      • 鳳山縣知縣宋永清之振興文藝
      • 周鍾瑄
      • 陳大輦拔取寒士
      • 藍鼎元切言興教之必要
      • 楊毓健
      • 顏我揚
      • 夏之芳
      • 林天木
      • 袁宏仁
      • 楊二酉
      • 張湄
      • 陸鵬
      • 曾日瑛
      • 錢琦(校按:原文誤作「政錢琦」)
      • 陳玉友(校按:原文誤作「陳友玉」)
      • 陳思敬之教化—提振粵人向學之風氣
      • 胡建偉—文石書院之創建、澎湖學者之淵源
      • 朱景英
      • 奇寵格
      • 楊志申
      • 王化成
      • 郭克齊
      • 胡應魁
      • 韓蜚聲
      • 吳玉麟
      • 陳廷憲
      • 黃瑞(按校:上字原文誤作「端」)玉
      • 林平侯
      • 辛齊光
      • 鄭兼才
      • 謝金鑾
      • 鄭崇和
      • 鄭用錫
      • 王士俊
      • 郭成金
      • 吳性誠
      • 楊典三
      • 黃拔萃—引心文社
      • 蔣鏞
      • 蔡培華
      • 蔡廷蘭
      • 張建勳
      • 吳文光
      • 周凱
      • 姚瑩
      • 曹謹
      • 陳遜言
      • 王廷幹
      • 鄧元資
      • 徐宗幹
      • 陳震曜
      • 柯儀周
      • 劉家謀及鄧(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劉」)賡熙
      • 彭裕謙
      • 陳添壽及陳掄(校按:上字原文誤作「榆」)元
      • 方祖蔭
      • 劉明燈
      • 林啟東
      • 蔡國琳
      • 蔡夢熊
      • 劉銘傳
      • 李淦
    • 第三章 右文間接之影響
      • 貢獻藝文諸人士—明末寓賢沈光文之感化
      • 徐孚遠
      • 張士㮋
      • 曾明訓
      • 郁永河
      • 李中素
      • 陳璸
      • 孫元衡
      • 陳少每
      • 許福基
      • 處士林先生
      • 阮蔡文
      • 陳倫炯
      • 卓夢采
      • 黃叔璥
      • 曾源昌
      • 陳鵬南
      • 黃孟深
      • 廖殿魁
      • 黃光國
      • 卓肇昌
      • 朱景英
      • 李凌霄
      • 葉期頤(校按:上二字原文誤作「斯頤」)
      • 王先生
      • 俞先生
      • 范琪輝
      • 黃清泰及黃驤雲
      • 翁國敏
      • 林璽
      • 蕭竹
      • 呂成家
      • 曾玉音
      • 曾日襄
      • 洪士暉
      • 郭菁英
      • 陳改淑(校按:上二字原文誤作「政淑」)
      • 陳尹
      • 林樹海
      • 周凱
      • 徐宗幹
      • 陳維藻、陳維英
      • 吳子光
      • 魏宏
      • 竹塹七子
      • 鄧兆熊
      • 鄭用錫
      • 劉家謀
      • 呂炳南
      • 林維讓、林維源
      • 丁曰健(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建」)
      • 林占梅
      • 林汝梅
      • 查元鼎、查仁壽
      • 林維桓
      • 咸豐年間淡北之二敬—黃敬及曹敬
      • 謝穎蘇
      • 楊承藩
      • 蔡嶺娘
      • 陳肇興
      • 蘇虎七
      • 李政純
      • 黃龍伸
      • 王樹芳
      • 顏一瓢
      • 楊克彰
      • 劉銘傳
      • 唐景崧
      • 范克承、施士洁(校按:上字原文誤作「浩」)、邱逢甲、林啟東
      • 陳朝龍
      • 林仁橋(校按:原文作「林仁福」)
      • 盧周臣
      • 許遠
      • 王之敬
      • 孫朱疐
      • 徐元
      • 林元俊
      • 釋澄聲
      • 釋照明
      • 釋志愿
      • 張鈺
      • 莊敬夫
      • 徐恢纘(校按:上二原文誤作「厥」)
      • 陳必琛
      • 釋蓮芳
      • 馬琬
      • 潘國材
      • 林朝英
      • 蔡催慶
      • 林覺
      • 吳鴻業
      • 呂世宜
      • 張昇彥
      • 臺灣產生之硯石
      • 吳玉麟之〈魁儡石硯〉
      • 楊啟元之〈東螺溪硯石記〉
      • 「附」出現在新年餘興之臺灣漢民之間文學情趣數例—甲:猜燈謎
      • 乙:探彩
      • 丙:憶謎
      • 丁:酒令
    • 第四章 圖書蒐集
      • 清初尚文極盛影響地方蒐集圖書動機之提昇
      • 臺灣府儒學藏書充實係出訓導袁宏仁之苦心
      • 閩浙總督孫爾準之捐贈圖書
      • 文開書院及登瀛書院之圖書設備
      • 臺灣之修志事業及其參考圖書
      • 臺灣通志總局
      • 個人藏書家—曾玉音、洪士暉、辛齊光、陳傳生、方景雲
      • 呂炳南(校按:上三字原文脫)、陳遜言
      • 「附」呂氏家塾藏書總錄
    • 第五章 考試
      • 第一節 歲、科及鄉試、會試
      • 第二節 賓興
      • 第三節 試場之弊風
      • 第四節 登科之鼓勵
      • 附錄 月課及會課
    • 第六章 教化之實行
      • 第一節 宣講及講善書
      • 第二節 記善
      • 第三節 優老篤族
      • 第四節 敬字紙
      • 附錄 講古、演戲及歌謠
    • 第七章 人文之特殊發展
      • 臺民自行形成人文上之特殊發展
      • 閩、粵在土俗、習慣、嗜好上之差異
      • 特殊的造字
      • 由「番」語地名漢化表現人文上之潤色
      • 附會於地名之虛構故事
      • 對河山之美化
      • 玉山
      • 日月潭
      • 在稗史小說上漢民思想由於捕捉臺地風物脫胎換骨而成之故事
  • 第6篇 社會政策
    • 第一章 戶口之編查
      • 台灣戶口普查之實施
      • 清人有臺以來之戶口編審沿革
      • 「番」人之戶口編查
    • 第二章 賑恤設施
      • 清代制度之賑卹機構
      • 有臺後成立賑卹機構
      • 第一節 養濟院
      • 第二節 棲流所
      • 第三節 育嬰堂
      • 第四節 卹嫠局
      • 附錄 奇遇叢話
    • 第三章 健訟之戒飭
      • 健訟之惡弊
      • 挑唆者有武舉人、武進士等輩
      • 《清律》(刑律)所定教唆詞訟戒律之勵行於臺地殆無效力
      • 對生員之戒飭
      • 〈臥碑文〉—禁止健訟風習之金科玉律
      • 健訟之弊影響甚大
      • 淡水同知向燾(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壽」)之禁示
      • 由健訟風氣所導致弊害之最甚者
      • 調解之慣行
      • 澎湖之情勢
      • 紮厝之弊
    • 第四章 奢侈之矯正
      • 臺民奢侈風習之緣由及其瀰漫
      • 衣服飲食之奢侈—從事矯正之人士—陳璸、梁文科、劉重麟
      • 喝茶之好尚
      • 躭玩寵物飾品
      • 勤儉自律之士
      • 吸鴉片煙之風習
      • 咀嚼檳榔之風習
      • 嫁娶以財為主之風氣
      • 祭祀禮儀行事之奢侈
      • 普度及搶孤之慣例
      • 喪葬之過奢—刦棺之惡弊
      • 纏足之風習
      • 「附」纏足之好尚
      • 奢侈之禁實績不著
      • 諸縣、廳志所記實情
      • 澎湖之民質樸
    • 第五章 賭博之禁制
      • 好賭之風習
      • 致力於賭博禁制之人士—袁秉義、劉家謀、王凱泰
      • 丁日昌之嚴禁賭博諭示
      • 在恆春縣之諭示
      • 〈戒俗八條〉中之禁賭條目解諭
      • 花會即彩票之禁止
      • 劉璈之禁示
      • 澎湖將禁賭明文訂於公約之中
      • 「附」被惡用以作賭博手段之葫蘆分
    • 第六章 禁煙之厲行
      • 吸食鴉片煙之風習及其由來—有關鴉片輸入中國之二說
      • 清人有臺後即禁吸食鴉片
      • 藍鼎元擬以厲行禁煙為朱案善後之一策
      • 不禁鴉片之輸入難制吸煙惡習
      • 禁止輸入販賣鴉片、栽種煎熬罌粟及開設煙館
      • 禁止輸入鴉片之國是
      • 鴉片戰爭之事端
      • 〈禁煙公約〉
      • 《南京條約》與撤去輸入禁令
      • 在臺灣吸鴉片成為影響財政凋蔽之因
      • 弊風瀰漫全臺
      • 廈防同知許原清之〈戒食鴉片煙告示〉十條
      • 有識者之勸戒禁勵—閩浙總督何璟及福建巡撫葆亨(校按:上字原文誤作「享」)之〈戒俗八條〉中關於吸食鴉片條目之解諭
      • 禁令多屬具文
      • 「附」出現在乩筆神示之戒洋煙文
      • 《鴉片歌》
    • 第七章 婢女之解放
      • 臺灣之奴婢由中國大陸而來
      • 婢女之待遇—㜁某𡢃、販梢
      • 強制錮婢與官府對此之諭示及禁婢
      • 徐宗幹之〈戒錮婢文〉
      • 王凱泰之戒錮婢詩
      • 丁日昌之檄飭
      • 葆亨〈戒俗八條〉中禁錮婢之條
      • 婢女之杜賣字
      • 有強制婢女操賤業者
      • 「附」婢女與良民男子結婚係屬自由
      • 男子亦有可認為準奴者
    • 第八章 犯姦之禁制
      • 臺灣淫蕩風氣頗甚之情形
      • 臺灣巡撫邵(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刟」)友濂之告諭
      • 「附」特殊之養女—媳婦仔
      • 婦女貞操之缺陷
      • 賣妻、子字
      • 婦德有虧之妻、妾任夫嫁賣
      • 使有夫之妻重婚
    • 第九章 溺女之禁制
      • 故殺女嬰之弊風與其由來
      • 作為救濟手段之育嬰堂設施
      • 〈戒俗八條〉中「溺女宜禁也」一條之解諭
      • 澎湖之弊風尤甚
      • 「附」溺女與討債兒迷信之關係
    • 第十章 安葬之保護
      • 掩骼埋胔之禮
      • 客死者之安葬與義塚之起源
      • 臺灣知縣夏瑚訂設安葬客死者之法
      • 專設太平船
      • 義塚之設施,其他安葬之保護
      • 建設〈一種殯舍記〉
      • 同善堂
      • 積善堂
      • 敬義園
      • 義祠
      • 義塚保護事例
      • 建義塚於「番」界—阿里山「番」界之萬善同歸墓
      • 澎湖之義塚
      • 有應公
      • 「附」隣保之間死喪相助之美風
      • 父母會
      • 關於安葬之美談
    • 第十一章 墳墓之保護
      • 墳墓之侵占及其禁制
      • 龍脈之思想與保護墳墓之關係
      • 由地方管轄官員與外國領事連署所出示禁碑之例
      • 敷設鐵路之際迴避既存墓地而設計
      • 禁止因風水吉凶之迷信釀成爭墳盜挖滋事
      • 禁止墓佃盜賣
      • 禁止發掘改葬
      • 禁止因迷信破壞墳墓
      • 關於保護墳墓之公約
      • 個人間墳墓保護上之慣例
      • 「附」停柩、火葬及其禁令
      • 附錄 螟蛉子之殊俗
      • 臺灣多異性養子即螟蛉子之原因及其原意
      • 被販梢賣斷時所附執契字
      • 求嗣於神明
      • 郎君會之特殊風俗
      • 「附」雄略天皇記載有:「爰命蜾贏聚國內蠶云云」之條例
  • 第7篇 特殊之祀典及信仰
    • 第一章 城隍廟之崇敬
      • 崇敬城隍之由來
      • 地方官之城隍齋宿
      • 臺灣之城隍崇敬殊甚
      • 可窺知城隍崇敬真意之各官祭告文
      • 神威之靈驗及神異
      • 「附」夯枷
      • 赦免單
      • 厲祭
    • 第二章 武廟關帝之祀典
      • 崇祀關帝之由來
      • 臺灣府城西定坊武廟之神異
      • 澎湖紅木埕關帝廟之神異
      • 祭儀
      • 關帝颶
    • 第三章 天妃及其他海神之信仰
      • 天妃(媽祖)之解說
      • 在臺灣崇敬特著之原因
      • 神德被擬以慈母之和雍
      • 靈異之蹟
      • 天后稱號之濫觴—澎湖媽宮之天后宮
      • 臺灣府之天后宮
      • 大槺榔東頂堡北港街之朝天宮
      • 芝蘭二堡關渡庄之靈山廟
      • 冥佑戰捷
      • 「附」日本類似崇祀天妃之綿津見千夫里之神
      • 真武廟
      • 水仙廟神
      • 聖公廟之神
      • 金龍大王廟神
    • 第四章 鄭國姓之崇祀及施琅之廟祀
      • 臺灣漢民私祀之對象
      • 臺南城內明延平郡王祠(譯按:日人改稱開山神社)
      • 其他奉祀鄭成功叢祠之所在地
      • 關於國姓井之秘話
      • 永康下里三份仔庄開元寺
      • 恆春里龍山落山風之奇蹟
      • 國姓會
      • 鄭、施二姓間禁絕婚姻之殊風
      • 施琅之廟祀—澎湖大山嶼媽宮城內之施琅生祠
      • 臺南城內檨(校按:上字原文誤作「樣」)仔林街施琅生祠
      • 尊崇鄭國姓之念終於引起對施琅廟祀之反感
    • 第五章 福德正神之信仰
      • 福德正神(土地公、伯公)之解說
      • 福德正神之賽祭
      • 神威之靈驗
      • 「附」福德正神信仰對日本之影響
    • 第六章 竈神之信仰
      • 支配信仰竈神之觀念
      • 歷史上偉人附會竈神之說
      • 送神
      • 新年之竈神祭祀
      • 祈祀竈神吉日
      • 竈神之誕辰
      • 竈神權威之內容
      • 與道教之融合及墮入迷信
      • 在臺灣信仰特甚之原因
      • 〈雙峰草堂竈神記〉
      • 「附」在日本之竈神信仰
    • 第七章 耕耤之典禮及祈雨
      • 耕耤典禮與先農壇
      • 祈雨之信仰
      • 謝雨
      • 被認為靈地之溪潭
      • 官府之祈雨
      • 以求雨靈驗為善德之陽報而資風教
      • 企圖以唆使祈雨之民眾作滋事之媒者
    • 第八章 道教之影響
      • 道教之傳入
      • 烏頭師公
      • 紅頭師公
      • 法師、巫覡
      • 道士惑眾之事例
      • 疾病不問醫藥
      • 「附」關於神佛之遊境與路關
      • 關於當作求平安之一法而行之坐禁
      • 建醮送瘟之一及瘟神
      • 王醮神之本體
      • 代天王爺
      • 痘疹神
      • 佛普庵及五公勅符
      • 石敢當之碑
      • 驅邪符之樣本
      • 僧道、師巫等之惡行與官府之管束
      • 「附」降乩
      • 鸞堂
    • 第九章 佛教之影響
      • 禪宗之傳人
      • 齋教及持齋宗之傳入
      • 普化宗與齋教
      • 觀音佛祖之信仰
      • 劍潭古寺
      • 西雲巖寺
      • 福龍山寺
      • 將鬼之信仰與佛教牽合
      • 拜火之信仰與佛教之融會—火山巖碧雲寺
  • 第8篇 修志始末
    • 第一章 府、縣、廳志
      • 第一節 臺灣府志
      • 第二節 各縣志、廳志
      • 第三節 總評
    • 第二章 臺灣通志及州、廳、縣采訪冊
      • 纂修《臺灣通志》之原議及纂修通志事宜六條
      • 臺灣巡撫之批札
      • 臺灣通志總局之設置
      • 總志之前先行纂修分志之方針
      • 〈修史事宜〉(校按:當作「修志事宜」)
      • 采訪冊樣式
      • 修志事業之實際情形
      • 縣志及采訪冊完成
      • 《苗栗縣志》
      • 《鳳山縣采訪冊》
      • 《宜蘭縣采訪冊》
      • 《新竹縣采訪冊》
      • 《臺灣縣采訪冊》
      • 《彰化縣采訪冊》
      • 《雲林縣采訪冊》
      • 《埔里社廳采訪冊》
      • 《恒春縣采訪冊》
      • 安平縣及臺東州采訪冊
      • 修志停止
      • 成冊稿本之散佚
    • 第三章 臺灣輿圖之測繪
      • 耶穌會士馮秉正等之臺灣輿圖測繪
      • 荷蘭政廳之中國通事何斌所齎送臺灣地圖
      • 明沈光文之《臺灣輿圖考》
      • 馮秉正等之臺灣輿圖內容
      • 黃叔璥之〈番社圖〉
      • 陳倫炯之〈臺灣圖〉
      • 〈全臺輿圖〉
      • 《臺灣輿圖》
      • 新修臺灣輿圖
      • 夏獻綸之〈臺灣輿圖序〉
      • 光緒十二年《臺灣輿圖》及〈說略〉之修訂
      • 〈嘉義縣輿圖〉
      • 〈臺灣番地圖〉
  • 第9篇 經政沿革
    • 臺灣土地開拓沿革總說
    • 第一章 地積制
      • 地基測量之單位「甲」
      • 張犁之稱呼
      • 篙之稱呼
      • 「畝」制之採用與民間「甲」制
      • 澎湖島特異之地積制—「栽」
      • 劉巡撫所發關於地積之諭告
    • 第二章 特殊之私租
      • 流民私墾與複雜土地關係之發生
      • 墾首與佃戶
      • 大租、小租
      • 農民之三種階級
      • 豪強之橫奪
      • 抽的租
      • 大、小租戶存在之弊
      • 地方之別例
      • 減四留六之法
      • 關於大、小租戶改善政策
      • 連根抄或連底抄
    • 第三章 賦課制度
      • 第一款 清賦以前
      • 第二款 清賦以後
    • 第四章 倉廠
      • 福建臺灣之備貯倉
      • 義倉及社倉
      • 監倉
      • 倉廒之沿革
      • 澎湖義倉之特殊組織
      • 倉廒之弊竇
      • 「附」應設鹽義倉之議
  • 第10篇 農工沿革
    • 第一章 稻米及勸農
      • 臺灣農作物之大宗為稻、蔗二者
      • 稻作沿革
      • 清初之情形
      • 王田之制
      • 稻種引進之沿革
      • 臺運
      • 稻作之獎勵
      • 牛隻放牧之風及其禁令
      • 厲行蝗蝻之驅除
      • 「附」驅蝗之呪法—送草螟
      • 農民之勤勞力作
      • 「附」番薯即地瓜
      • 落花生之種植
    • 第二章 埤、圳設施
      • 埤、圳之制及其端緒
      • 入清以後特殊發達
      • 彰化縣下八堡圳
      • 鳳山縣下曹公圳
      • 直加弄圳
      • 劉巡撫之二大圳疏通計畫
      • 關於水利之紛爭
      • 「附」水租
      • 對埤、圳之管理
    • 第三章 糖業設施
      • 栽培甘蔗之由來
      • 煎煮之方法
      • 官府對糖業保護之端
      • 糖廍組織之實況
      • 糖業公所
      • 「附」嗜好蔗莖之事例
      • 砂糖之輸出
      • 糖郊
      • 彰化地方開展糖業情形
      • 日本所需要砂糖專屬臺產
      • 四川糖受若干打擊
      • 臺灣四港之開放與對歐、美輸出
    • 第四章 茶葉設施
      • 臺灣產茶之由來
      • 北部播種之起源
      • 製造烏龍茶之端緒與約翰.都德
      • 包種茶之製造
      • 凌駕中國大陸茶
      • 劉巡撫之保護獎勵
      • 海外之臺灣茶需要地
      • 茶課
      • 全臺清丈與茶園之處理
      • 「附」茶家欣賞之好水及茶業之採摘
    • 第五章 蠶桑及紡織
      • 蠶桑之勸獎
      • 紡織之發達
      • 「附」吉貝(木棉)之事
    • 第六章 牛隻之保護
      • 黃牛與水牛
      • 保護牛隻之律例
      • 盜牛之開端及管束
      • 牛墟之制
      • 禁止販賣臺東「番」地牛隻出界外
      • 飼畜牛隻與草埔私墾之禁
      • 氂耳之記號
      • 關於盜牛爭訟具狀及堂諭
      • 保護牛隻之特例
      • 宰牛之禁
      • 牛圖
      • 「附」馬
    • 第七章 林業設施
      • 豐富之樹林
      • 康熙末年以來之濫伐
      • 官府對濫伐之制裁及無足觀之殖林措施
      • 防沙造林之經營
      • 「附」澎湖係無樹木之境
      • 無樹木乃濫伐之結果乎
    • 第八章 腦務
      • 臺灣熬製樟腦之起源及沿革
      • 使用於戰船之工料—軍工料
      • 留存於地名之熬腦業遺蹟
      • 英商之樟腦輸出
      • 樟腦紛爭與樟腦官辦法之廢止
      • 樟腦官辦之開始與腦務總局
      • 私熬私售之管束
      • 無視禁制與德國領事之抗議
      • 官辦再度廢止
      • 「附」稱為樟腦之語源
    • 第九章 鑛務
      • 東北部之金產
      • 採金之沿革
      • 哆囉滿
      • 清初採鑛之禁
      • 基隆溪上游之產金地
      • 敷設鐵路與採金業之隆盛
      • 金沙總局
      • 採金之包辦
      • 各地金礦之開挖
      • 恢復官辦
      • 「附」被認為黃金國之臺灣
      • 藏銀傳說
      • 陶業不發達
    • 第十章 煤炭及石油之管束
      • 採掘煤炭之沿革
      • 歐美人之注目—戈登之調查
      • 伯里倡導雞籠殖民
      • Richthofen之調查
      • 煤炭之需要增加與公然默許私採
      • 煤釐
      • 煤廠之設置
      • 劉璈
      • 劉銘傳之籌畫與煤務之興廢
      • 煤務局
      • 外人承辦之議
      • 雖有煤油坑但未及開發
    • 第十一章 磺務
      • 出產硫磺之由來
      • 入清後之採磺
      • 「附」赤山之噴火
      • 硫磺本為軍火原料
      • 繼續封禁與開禁之議
      • 硫磺為官辦
      • 磺務總局
    • 第十二章 鹽務
      • 製鹽沿革—官督商銷之法
      • 官運商銷之法與鹽價之調節
      • 鹽埕之限制
      • 鹽務總局之設置
      • 官運官銷之法
      • 鹽務之革新—全臺鹽務總局
      • 二種鹽課
      • 「附」澎湖之特殊情況
  • 第11篇 交通沿革
    • 第一章 防海及船政
      • 海禁及其解除
      • 海防之特制
      • 限制船舶航道在臺灣府臺江與對岸廈門之間及其管制
      • 對商船裝載貨物之禁制
      • 海防同知稽查舶船之二種方式—文口、武口
      • 文、武口定例公課以外之貪索
      • 北路海防同知之設置
      • 禁渡之制有名無實
      • 淡水廳下八里坌之開設
      • 彰化縣下五條港
      • 噶瑪蘭廳下烏石港之開設
      • 福建沿海之漁船往往通航臺灣
      • 海防機關鬆弛之端
      • 海船式樣之限制
      • 南洋貿易之禁止
      • 海防稽查日漸廢弛
      • 《天津條約》之結果
      • 米、竹出口及鐵貨入口之特殊海禁
      • 「附」淡水之社船
    • 第二章 臺灣渡航之弛張
      • 臺灣編查流寓之例
      • 限制渡臺三禁
      • 粵屬紊亂秩序
      • 禁制實際殆未行
      • 不如開放自由渡航
      • 嚴拏潛渡者
      • 公認搬眷渡臺為一般之意向
      • 公認搬眷渡臺(對粵屬之限制依然未改)
      • 搬眷之允准失其效力
      • 潛渡偷航之增加
      • 請裁撤禁渡
      • 准否渡臺以民人之良匪為準不問閩、粵籍別
      • 厲行偷渡奸民之放逐驅退
      • 刺字逐水
      • 對包攬偷渡嚴厲管束
      • 對限制渡臺管制之一張一弛
    • 第三章 通信
      • 第一節 郵政
      • 第二節 電報
    • 第四章 鐵路
      • 劉銘傳擬請敷設鐵路
      • 開平鐵路之開設倣劉巡撫之議
      • 劉巡撫之〈請試辦臺灣鐵路疏〉
      • 臺灣鐵路之敷設—臺灣鐵路總局之設置
      • 工程意外困難
      • 邵(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刟」)巡撫之中止工程
      • 臺灣鐵路商務總局
      • 十六處火車票房
      • 當時之火車票價
      • 火車票
    • 第五章 築港
      • 臺灣無良港
      • 劉巡撫之基隆築港計畫
      • 設計案
      • 「附」高雄開浚計畫
    • 第六章 道路
      • 第一節 各路之情形
      • 第二節 道路之概觀
    • 第七章 義渡
      • 汎稱臺灣河川為溪之原因
      • 架設橋樑之難與使用舟筏
      • 溪河限戎馬之足
      • 官行之渡河機構為民營其弊倍甚
      • 淡水同知婁雲排除姑息政策而創義渡之制
      • 籌畫在大甲溪、中港溪、房裡溪、柑尾溪、鹽水港溪、井水港溪六溪流設義渡
      • 義渡之濫觴—淡水義渡
      • 義渡經費之財源
      • 〈義渡碑記〉
      • 立於渡頭之禁碑例
      • 各地義渡之設置
      • 噶瑪蘭廳之特例
      • 十二處官渡
      • 附錄 橋樑
    • 第八章 臺灣近海之航路
      • 臺灣海峽航行之困難
      • 「附」關於海峽海路之中國人紀錄
      • 黑水溝、紅水溝之稱
      • 臺灣近海季節風之影響
      • 颱風
      • 在臺之通音字「台」字加「風」作「颱」
      • 「附」臺灣之風信
      • 漢民有關颶、颱見解之一斑
      • 火颱
      • 坐礁沈沒之厄
      • 巴爾多羅沫.馬爾特尼次之遇難
      • 康熙初年以後見於文獻之海上遭難事例
      • 在巴士海峽船舶難破之事例
      • 航行北路沿岸之按邊船
      • 「附」落漈、萬水朝東、南風炁等名稱
      • 臺灣近海航路難之實景見於詩文
      • 〈東寧十(校按:上字原文作「雜」)詠〉
      • 《微草堂筆記》
      • 〈滄溟紀險〉篇
      • 憑藉媽祖護佑
      • 崇祀各種海神之原因
      • 大吉祥利益右旋白螺
      • 木(校按:上字原文作「水」)龍之禁忌
      • 鄧傳安祈禱海神及城隍之靈使海上平靜
      • 「附」用以記載海路行程之「更」字
      • 明代鄭和之遺法
      • 應有之原始測定法
      • 《澎湖廳志》之論定為妥當
      • 鍾測法之一種慣例
      • 亞班係指水手之方言
      • 船體各部位之命名
      • 為一般溺死者致祭之事例
      • 「附」一種觀天測氣之占驗
    • 第九章 海難救護
      • 丁日昌所訂〈救護遭風船隻章程〉
      • 含在《化番俚言》之吳光亮海難救護條諭
      • 劉銘傳致力勵行海灘救護
      • 澎湖島人之搶掠
      • 附錄 燈臺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