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認知科學為你揭曉溝通的本質與解決方案

出版日期
2025/02/27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417161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日本亞馬遜「新書大獎2024」NO.1 《語言如何誕生和進化?》作者最新力作 ★出版3個月即突破10刷全國書店熱賣12萬冊高踞暢銷排行榜NO.1 ★榮獲「HR Award 2024」書籍部門優等獎 ★榮獲1萬名商業領袖票選2024下半期最佳商業書TOPPOINT大獎NO.6 ★入圍日本「IT工程師書籍大獎2025」 ★入選Apple Books【編輯選評2024最佳圖書】 為什麼我說再多遍,你還是抓不到重點? 為什麼你說得天花亂墜,我卻仍聽得一頭霧水? 對於同一件事,為何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解讀? 澈底解決你的溝通焦慮揭開一流人士活用認知科學的成功祕密 「已讀」≠「理解」? 「傳達」=「溝通」? 那些在職場、學校、家庭、伴侶關係中 「傳不出去的訊息」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人際間的誤解與衝突,其實都源自於我們不可靠的記憶力? 《NHK》《朝日新聞》《週刊東洋經濟》各大媒體話題發燒書日本頂尖商業雜誌《PRESIDENT》專文推薦菁英領袖、專業教練都在使用的認知科學溝通法! 承認人與人之間彼此無法真正理解,才是「溝通」的起點! 擺脫「我不是早說過了?!」「我都說得這麼簡單了……」的執念, 因為問題不在於你「怎麼說」,而是對方「怎麼解讀」。 ☑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基模」(schema),建立「有效傳達」的基礎! 「話說出口」≠「能被聽懂」,「進入視野」≠「看得清楚」, 人類的理解力在「觀點的偏誤」下,記憶很可能「被竄改」。 ☑掌握深度影響人類思維能力的認知科學,才是「精準溝通」的關鍵! 作者身為活躍於日本和國際舞臺的發展心理學與認知科學家,帶你探索溝通與科學的奧祕。 3個基本思維,不操控也能打動人心: ①──人在誤解中生存 .知識和思維框架(基模)因人而異   .人會將自己的價值觀神聖化 .人的記憶「會被竄改」且容易遺忘 ②──比「表達技巧」更重要的事 .隨時保持傾聽 .讓情緒成為夥伴 .讀懂意圖 ③──從認知科學出發的溝通姿態 .在具體與抽象的解說間靈活切換 .透過後設認知能力察覺盲點與偏見 .磨練「高手的直覺」
  • 前言 根基於認知科學的溝通本質與解決方案
    • 關鍵不在於「表達」,而是「解讀」
  • 第一章 「說了就懂」只是人類的「妄想」?
    • 「人與人之間,只要溝通就能相互理解嗎?」
      • 日常生活中太多「訊息傳不出去」
    • 「說了就懂」究竟意味著什麼?
      • 我們的思考中,存在未經由意識的「框架(基模)」
      • 「我懂了」的感受,未必全然正確
    • 「說了就懂」的考驗─記憶力的問題
      • 說的人記得一清二楚,聽的人忘得一乾二淨
    • 人類記憶「不可靠」的程度超乎你的想像
      • 「重大突發事件」能留下多少記憶?
      • 「記憶改寫」為何會在任何情境下發生?
      • 能被輕易操控的記憶
      • 我們就是無法停止「說謊」?!
      • 記憶是曖昧而不可靠的……既然如此,「說話大聲就會贏」?
      • 生成式AI的問世讓「記憶變得更不可靠」?!
    •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聽得懂」?
      • 問題不僅僅是「講開了就會懂」、「說出來就明白」
  • 第二章 「你的訊息未傳送」、「已讀亂回」,溝通究竟出了什麼錯?
    • 探討「講開了就會懂」、「說出來就明白」的背景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① 關於「理解」的兩個迷思
      • 迷思①「記憶力好、成績優秀的人,理解力一定很強」
      • 理解與記憶
      • 迷思②「記錯,是因為理解不足」
      • 正因為理解而發生錯誤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② 無法「全面公平地綜觀全局」─觀點的偏誤
      • 「進入視野」不等於「看得見」
      • 「認識」很難面面俱到
      • 過度概括是「訊息傳不出去」的原因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③ 「專業性」導致角度偏誤
      • 為什麼專家會「各說各話」?
      • 不同「專業領域」對同一件事的「正確見解」,本來就會出現分歧
      • 專精於某個領域,是否會導致偏頗?
      • 專家、企業與一般民眾之間的溝通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④ 人類無法成為「記憶機器」
      • 連「人會遺忘」這件事本身,也會被遺忘?
      • 「不會遺忘」真的那麼重要嗎?
      • 因為遺忘,才能理解
      • 話雖如此,有些事是不能忘記的。那該怎麼辦?
      • 反覆直到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⑤ 「專業性」話語及情感纂改記憶
      • 情感也會纂改記憶
      • 從「為什麼?」開始的推測會改寫記憶
    • 無效溝通的原因⑥ 「認知偏誤」導致思考停滯
      • 誰的價值觀比合理性更受重視?!
      • 主張「不要勉強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是否也是一種價值觀?
      • 要特別警惕「毫無根據的自信」
      • 為什麼信念會變成偏誤?
    • 各種成見與認知偏誤
      • 常見的認知偏誤:「別人的知識=我的知識」
      • 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關係的思考偏誤
      • 「小世界」的認知偏誤
      • 相對主義的認知偏誤
      • 非A即B的認知偏誤
      • 「我也做得到!」的流暢性偏誤
  • 第三章 如何將認知科學應用於職場和日常生活?
    • 靈活運用我們的認知天賦
    • 換位思考
    • 職場上「換位思考」的「心智理論」
      • 你是為了誰「報告」?
      • 站在主管的立場「報告」
    • 職場上「換位思考」的「後設認知」
      • 什麼是「回顧自己的思考歷程」?
    • 能「換位思考」的人都這樣溝通
      • 站在「讀信方」的角度撰寫電子郵件
      • 創造讓下屬敢於報告壞消息的環境
    • 關注「情緒」
      • 理性與感性
      • 做出更佳判斷的情緒能力
      • 不論理由充分與否,只要「有理由」就有理?
    • 將情緒化為助力的溝通訣竅
      • 說明理由
      • 拉近情感距離
      • 共享煩惱
      • 發洩情緒無法解決問題
    • 避免「會錯意」與「溝通失誤」
      • 具體及抽象─語言溝通的局限性「為何有些話總是說不清楚?」
      • 混淆具體與抽象的常見錯誤① 將個案誤認為普遍規律
      • 混淆具體與抽象的常見錯誤② 將不同類別的事物誤認為同一類別
      • 混淆具體與抽象的常見錯誤③ 具體與抽象之間原本就缺乏連結
      • 抽象化有助於記憶
      • 抽象化有助於理解
      • 所有語言都是抽象化記號─壓縮資訊的工具
      • 靈活運用具體與抽象的必要訓練
    • 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思考「如何有效說明與傳達」
      • 透過OJT消弭具體與抽象之間的差距
    • 解讀「意圖」
      • 「先說結論!」是老生常談,但不代表不能閒聊
      • 什麼是讀懂意圖?
      • 推測與推理:支撐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
    • 專欄 揣摩上意=解讀對方的意圖?
  • 第四章 克服「你的訊息未傳送」、「已讀亂回」的溝通方式
    • 什麼才是「良好的溝通」?
      • 超越模仿的學習法
    • 專欄 促進組織與社會發展的「資金籌措與運用」
    • 「溝通高手」的特質① 高手會記取失敗而成長
      • 不承認失敗或犯錯,真的是因為「個性」嗎?
      • 人們往往難以察覺自身的偏見
      • 有效的反省需要後設認知
    • 「溝通高手」的特質② 不厭其煩地說明
      • 打破「默契」
      • 知識應該如何共享?
    • 「溝通高手」的特質③ 不企圖控制對方
      • 不操控也能打動人心的訣竅① 建立良好關係
      • 為什麼「工作與私生活難以切割」?
      • 不操控也能打動人心的訣竅② 關注對方的成長
    • 「溝通高手」的特質④ 隨時保持傾聽
      • 以正向回饋防範突如其來的變故
  • 終章 溝通讓你成為真正的職場高手
    • 職場高手的溝通力
    • 職場高手需要「敏銳的直覺」
      • 敏銳的直覺是在職場上呼風喚雨的必要條件
      • 磨練你的直覺
      • 直覺並非憑空而來
      • 窮盡直覺所企及的境界
      • AI會剝奪人類的直覺嗎?
  • 結語
  • 參考文獻、資料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