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4):沙彌別行篇

出版日期
2025/04/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447392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

  《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
  
   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

  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
  
  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要剃髮出家?其內涵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殊勝、不共之處?其次是出家的條件,什麼人可以出家?什麼人不可以出家?過去在這一關極不嚴謹,故許多出家人對此也不甚了了。事實上,戒律非常重視出家資格的審查。這次講課也將結合律藏中關於出家的條件逐一介紹,為教界提供一份出家資格的考核參照。第三,作為一名沙彌,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僧格?又該怎樣過好僧團生活?我覺得,這些內容都很有現實意義。
  
  沙彌,舊譯息慈,即息滅雜染,慈濟群生,體現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修行內涵。新譯勤策(為大僧勤加策勵)、求寂(志求涅槃)等。別行,即作為沙彌特有的、不同於比丘的行為規範。按《行事鈔》自身的順序,《沙彌別行》是第二十八篇,也是倒數第三篇。道宣律師在總明比丘法之後,才對沙彌應有的行為準則作了補充說明。我們現在是根據修學過程講授,所以先講《沙彌別行篇》,然後再講受具足戒,再講僧團生活,在次第上和《行事鈔》有所不同。
  •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 一、聲聞乘三學
      • 二、大乘三學
      • 三、結勸
  •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 一、自身條件考察
      • 二、和尚可度人數
      • 三、放下世俗利益
    •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 一、羯磨告眾
      • 二、陳辭請師
      • 三、莊嚴法座
      • 四、辭親易服
      • 五、師為說法
      • 六、灌頂讚歎
      • 七、禮佛皈依
      • 八、阿闍梨剃髮
      • 九、師除頂髮
      • 十、授衣披著
      • 十一、旋繞自慶
      • 十二、辭親受賀
      • 十三、剃髮時節
      • 十四、即受皈戒
    • 第三節 受戒儀式
      • 一、受戒因緣
      • 二、納受戒體
      • 三、宣說戒相
    •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 一、通辨同別
      • 二、別示秉法
    • 第五節 雜行教示
      • 一、總說
      • 二、身口雜行
      • 三、罪相開遮
      • 四、責罰同利
      • 五、斥謬
  • 附錄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 一、聲聞乘三學
      • 二、大乘三學
      • 三、結勸
  •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 一、自身條件考察
      • 二、和尚可度人數
      • 三、放下世俗利益
    •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 一、羯磨告眾
      • 二、陳辭請師
      • 三、莊嚴法座
      • 四、辭親易服
      • 五、師為說法
      • 六、灌頂讚歎
      • 七、禮佛皈依
      • 八、闍梨剃髮
      • 九、師除頂髮
      • 十、授衣披著
      • 十一、旋繞自慶
      • 十二、辭親受賀
      • 十三、剃髮時節
      • 十四、即受皈戒
    • 第三節 受戒儀式
      • 一、受戒因緣
      • 二、納受戒體
      • 三、宣說戒相
    •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 一、通辨同別
      • 二、別示秉法
    • 第五節 雜行教示
      • 一、總說
      • 二、身口雜行
      • 三、罪相開遮
      • 四、責罰同利
      • 五、斥謬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