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比丘資格的取得(5):受戒緣集篇

出版日期
2025/04/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44739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大丈夫的認證
社會上有許多專業資格,都必須經過考試取得認證。
出家的比丘資格取得,同樣必須經過落髮、
皈依、受戒、破結使、羯磨等程序獲得認證。
其嚴格的程度比世俗的任何專業要難上好多倍。
因此,出家比丘名為大丈夫。

  佛教有七眾弟子,分別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和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每種身份的獲得,都取決於所受的不同戒律。在道宣律師撰寫的南山三大部中,還有一部《羯磨疏》(亦名《業疏》),其中的《諸戒受法篇》,便詳細介紹了各種戒的受法,包括在家的三皈、五戒、八戒,出家的十戒、具足戒。

《受戒緣集篇》主要講述比丘戒的受法。其中,“受”是能領之心,“戒”是所納之法,“緣”為相關條件,“集”指眾緣和合,說明受戒須具備種種因緣方能成就,也就是以下將要說到的能受有五、所對有六等。缺乏任何一項條件,都會影響得戒,影響比丘身份的獲得。

  佛陀在世時,比丘戒大體有五種受法。
  一、善來比丘。對前來依止佛陀的求道者,佛陀只須說一句“善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對方即可出家受具。這是佛陀直接為之認證,無須繁複手續,便在佛力加持下“鬚髮自落,法衣著身,瓶缽在手,威儀具足”。關於“鬚髮自落”,也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是理解為在佛陀法力加持下鬚髮當即掉落,顯現僧相;一是理解為在佛陀認證後自己剃去鬚髮,披上袈裟。

  二、三語,即宣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由三皈得受比丘戒。即使佛 陀在世時,也不是所有發心出家者都有因緣直接到佛陀身邊受戒。《毗尼母經》記載,當時有些比丘前往各地弘化,人們聽聞佛法後,從四面八方前去拜見佛陀。但因路途遙遠,其中一部分半路就退失信心,返回家鄉。因此,佛陀便為發心出家者提供了“三語受戒”的方式,並對比丘們說:“汝等各各還去,彼方若有求出家者,當為剃除鬚髮,教著法服,與三語受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覺是我師。’此即三語受戒法也。”發心受戒者只須宣說三皈,即可獲得戒體。

  三、破結使。結使,為煩惱異名,煩惱纏縛眾生使其不得出離,為結;驅役並擾亂眾生,為使。有些人慧根深厚,希求解脫之心也極為迫切,當他對佛法生起猛利信心時,慧根同時顯發,結使當下破除,由此獲得戒體。

  四、八敬,這是特別為女眾制定的。佛陀成道後,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率眾多釋迦族貴婦請求出家。當時印度尚無女眾出家的先例,故佛陀始終未予應允。後在阿難再三祈請之下,佛陀終於接納女眾,並讓阿難轉告:“女人能行八敬法者聽其出家,若不能者不聽在道。”當阿難向摩訶波闍波提等人宣佈八敬法時,她們對佛法生起極大的信心,願意信受奉行,當下獲得比丘尼戒。

  五、羯磨,這是僧團沿用至今的受戒方式,也是佛滅度後唯一使用的受戒方式。相對善來、三語、破結使、八敬,羯磨受戒的儀式更為複雜。其特點為具緣成受,必須具備眾多條件,受戒者方可獲得戒體。那麼,後人為何不能以善來、三語這些方式得戒呢?原因在於,其道心和慧根遠遠無法和佛陀早期的追隨者相比。這就需要以外在形式為輔助,才能在內心產生力量。羯磨受戒正是基於這一現狀,通過莊嚴隆重的儀式幫助受戒者獲得比丘身份。

  《受戒緣集篇》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章是受戒的條件,介紹判別得戒的標準。
  第二章是受戒的程式,包括受戒前的準備工作和正式受戒兩部分。

  我們平時說:你得戒沒有,破戒沒有?那麼,得到的是什麼,破掉的又是什麼?答案就是戒體。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戒體這種心理力量是怎樣形成的呢?透徹其中原理,對受持戒律有極大幫助。遺憾的是,現代人對戒體的瞭解太過膚淺,雖然也在受戒、持戒,卻往往流於表面,流於機械,甚至和定慧修行了不相干。因為不得受用,對持戒自然會失去信心和意樂。

  《行事鈔》中,道宣律師對戒體的解讀非常精闢。希望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能説明大家深入認識戒體,認識它在整個修學中的作用。
  • 第一章 具緣成受
    • 第一節 能受有五
    • 第二節 所對有六
    • 第三節 發心乞戒
    • 第四節 心境相應
    • 第五節 事成究竟
  • 第二章 正加受法
    • 第一節 緣起方便
      • 一、受者得法
      • 二、請師法
      • 三、教發戒緣
      • 四、安置處所
      • 五、單白差威儀師
      • 六、出眾問緣
      • 七、單白入眾
      • 八、正式乞戒
      • 九、戒師白和
      • 十、對僧問難
    • 第二節 明受體用
      • 一、受體
      • 二、記時
      • 三、宣說戒相
      • 四、受持衣缽坐具
    • 第三節 附說
      • 一、授六念法
      • 二、捨戒法
      • 附錄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受戒緣集篇
  • 第一章 具緣成受
    • 第一節 能受有五
    • 第二節 所對有六
    • 第三節 發心乞戒
    • 第四節 心境相應
    • 第五節 事成究竟
  • 第二章 正加受法
    • 第一節 緣起方便
      • 一、受者得法
      • 二、請師法
      • 三、教發戒緣
      • 四、安置處所
      • 五、單白差威儀師
      • 六、出眾問緣
      • 七、單白入眾
      • 八、正式乞戒
      • 九、戒師白和
      • 十、對僧問難
    • 第二節 明受體用
      • 一、受體
      • 二、記時
      • 三、宣說戒相
      • 四、受持衣缽坐具
    • 第三節 附說
      • 一、授六念法
      • 二、捨戒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